为什么王伟一直想做零售,而顺丰的零售业务却一直做不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顺丰的零售业务,“屡战屡败,屡战屡败”再贴切不过了。
这不,最近又有新动作了——
顺丰推出“保税+社区新零售”项目“丰速GO”,为顺丰优选的社区店配送跨境未清关商品。消费者可在店内完成实名个人海外购物额度查询。并登记,现场完成清关流程,将跨境货物带回家。
顺丰涉足零售已近10年,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顺丰仍然贴着快递的标签,尽管快递只是顺丰物流产品的一种。
去年,顺丰速运与菜鸟因数据问题分道扬镳。主攻电商快递业务的通达快递公司也退出丰巢股份,站在菜鸟一边。裂痕过后,与顺丰之间的竞争愈发明显。
在快递市场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依靠加盟模式低成本扩张的通达快递开始加大自营业务比重,提升服务质量,以追赶顺丰速运。曾经在顺丰速运新秀大战中力挺王伟的刘强东,今年10月大手一挥,下令京东物流进军个人快递业务,试图抢占顺丰速运的高端市场。
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顺丰速运在极力抗击的同时,依然不肯放弃零售业务。顺丰商业这个“烫手山芋”,六年内换了七位CEO。佛教徒王维为何未能“脱离”? ?
风速GO,披上区块链外衣
顺丰速运零售业务的波折还将继续。新项目风速GO带来跨境电商和社区电商的魅力,恰逢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目共睹,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在寻找通过刺激国内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今年,我国三度降低关税,8月新增22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在上海举办,“把消费留在国内”的信号” 很清楚。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风趣海外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留住中国的消费。”风趣海外CEO任晓宇说道。 2015年,顺丰孵化跨境电商平台丰趣海淘。不过,任晓宇告诉虎嗅高街高神,风速GO并不是风趣海外淘宝的业务,而是顺丰国际团队的产品。
国内消费者大多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跨境商品。线下超市最常见的跨境产品区域一般分为展示区和完税区。完税商品可以直接购买并带走,展示商品则需要从网上渠道购买,然后自提或送货上门。独立跨境店也是如此。一类是超市,可以随时购买、随时拿走商品,另一类是样板房,比如天猫国际的跨境体验店,消费者下单后必须从保税区发货。商品。
丰速GO的创新在于优化跨境货物的清关和派送流程。据联商网介绍,峰锁GO让跨境货物提前出境和入境,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溯源解决跨境货物的身份认证问题。消费者可使用与其身份证信息一致的支付宝在顺丰优选店进行支付。等待清关流程完成后即可将货物带回家。
目前,顺丰速运尚未发布更多信息。风速GO的成本和可复制性尚不清楚。它可能成为顺丰跨境电商业务的王牌,也可能只是一项无法广泛推广的无用业务。
无论如何,这是顺丰在零售领域的又一次探索。目前,丰速GO已在3家门店上线,全部位于深圳顺丰门店。顺丰优选是顺丰速运于2012年推出的生鲜电商平台,但其线下门店业务接管了黑客的门店。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海客是顺丰“快递思维零售”的缩影。
2014年5月,顺丰推出黑客在线服务社区店,试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抢占社区入口。然而,的模式并不符合社区消费追求效率的本质。店内商品只能查看,不能购买,仅供展示。消费者需要在网上下单,然后到店提货,所以更像是一个快递取货点。
社区零售需要方便、快捷,但黑客“看得见摸不着”,其鸡肋的购物体验一直被消费者诟病。当年9月,“海客”迅速开设了2000多家门店,问题开始显现。
2014年,由于黑客的部署,顺丰商业板块亏损6亿。因此,顺丰速运不得不在2015年关闭大部分平家门店,部分门店更名为“顺丰之家”。随后,黑客和顺丰速运均变更为“顺丰精选”品牌。
事实上,顺丰在零售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
虎秀·高街高参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十年前,随着中国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传统企业纷纷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顺丰也紧随其后。 2010年,顺丰速运正式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顺丰电商区,主要销售食品。还搭建了配套支付平台顺丰宝。然而,和大多数传统企业的尝试一样,顺丰的两个项目结果都失败了。放手吧。
顺丰速运目前的主营零售业务顺丰速运诞生于2012年。当时,顺丰速运将冷链技术确定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并顺势推出了具有较高性价比的生鲜电商平台。冷链技术要求。定位中高端业务,主营业务为生鲜及跨境商品。 2016年,顺丰并入黑客留下的门店,开设线下门店。
2015年,顺丰推出跨境电商平台丰趣海外购,延伸物流优势。无论是海外直邮还是保税仓发货,都必须经过快递环节。同年,由于零售板块亏损严重(2013年至2015年,顺丰商业板块分别亏损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为筹备上市, 2015年,顺丰分拆线上线下零售业务。顺丰速运业务板块。
在顺丰速运已经入选的前提下,顺丰速运于2016年推出了新的电商平台顺丰当当家,这两个平台都主打生鲜食品。两个平台的区别在于,顺丰精选主要以自营产品为主,而顺丰打当家则是连接供应商、卖家和消费者的模式。这也意味着顺丰将参与两个配送环节。
顺丰商业分拆后,相关数据不再披露,但从顺丰商业“六年七次换CEO”的细节中可以看出,CEO离职后对这个“烫手山芋”的几句话公司以及业务的多重变化。目前,顺丰的零售业务依然表现不佳。
而且,或许是因为顺丰业务领导层的变动,整个顺丰阵营中存在着两个无人货架品牌:丰E全食和妙购。丰趣海外淘宝作为顺丰速运体系内的跨境电商项目而诞生。最初名为“顺丰海外淘宝”。 2015年更名后,开始淡化“顺丰速运”的独立发展。虽然顺丰仍是丰渠海外淘宝的大股东,但双方业务并不协调。
顺丰速运的自建零售项目要么是跨境,要么是生鲜。它们一般定位为中高端,零售企业希望触达顺丰消费者。此外,顺丰还投资了4个电商平台,这些平台都比较小众,但也定位于中高端,可以支持顺丰的配送。
这些业务和投资体现了顺丰做零售的逻辑:与其做零售,不如做快递增值服务。零售业务是快递业务创造需求的一种手段。以“配角”心态做“主角”业务,这种主次关系的倒置决定了顺丰不能做好零售。
这也是顺丰在零售方面做得不好的原因之一。从时间上看,顺丰的零售项目是落后别人一步的。当顺丰觉得合适开始做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了。种种迹象表明,顺丰似乎注定不会在零售领域做好,但王伟并不接受自己的命运。
顺丰为何不能放弃零售
不仅是顺丰速运,其他几家领先的快递公司也从事零售业务。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因为概括起来,快递公司的零售业务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托网点或开设便利店负责快递和收货的社区零售。比如中通精选、圆通妈妈精选、百世窝窝便利店、顺丰速运等。各快递公司都拥有遍布全国、深入社区的网络资源。它做跨境零售,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补贴网络。销售的产品均为生鲜食品、社区生活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产品体积小,购买频繁。
另一类是跨境电商。比如韵达旗下的优得来商城、中国邮政的优乐网、顺丰速运的丰趣海淘等,都依托于快递公司的跨境物流能力。两种方式都可以为主营快递业务创造大量的业务需求。
快递是一个规模经济显着的行业。人员和车辆的利用率越高,成本就越低。一辆快递车辆,然后塞进几十个目的地相同的文件袋,几乎不增加重量和体积,而且快递是按票计算的,这意味着一次运输可以多赚几十张票,但增加的成本接近于零。
不过,相比通达,顺丰做零售的愿望显然更强烈。
首先,从现有的业务和经营状况来看,顺丰的快递网络应该还是能够承载更多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