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金融和做电商平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需要的比较优势也不同。目前,银行对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回归理性的表现。
文字|严勤文 张迎新
编辑|张迎欣 袁曼
随着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为“618年中大促”预热造势,一些银行已经按下了电商平台业务的“停止键”。
5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发布两则公告,分别表示旗下电商平台“融e购”提供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服务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
对于上述业务暂停的原因,据新浪财经了解,调整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行业务,银行不得设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目前,银行相关电商业务已按照监管规定事实上暂停或完全剥离。
多位银行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他们确实收到了监管“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 “规定强调,自营平台必须与银行实体分离。考虑到实际情况,银行要么用运营实体取代平台继续运营,要么选择直接砍掉这项业务。”某大型国有银行内部人士表示。
截至《财经》记者发稿,工商银行尚未对停业原因作出回应。
《财经》记者注意到,除了工行“e购”外,部分银行也剥离了电商相关业务。例如,农业银行“农行扶贫商城”(现“兴农商城”)今年1月1日后将由农行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中国建设银行“善融业务”平台运营主体自今年4月25日起变更为建信金融服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近年来,银行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被市场概括为“不温不火”,背后有多方面原因。有银行业内人士直言,做金融和做电商平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需要的比较优势也不同。同时,与电商企业相比,银行的管理体系、文化理念、成本管理等模式完全不同,可能并不适合发展这项业务。目前,银行对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回归理性的表现。
工行按下“停止键”
“从来没有用过。” 《财经》记者向不少手机银行用户提到“融e购”和“银行电商平台”后,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如此。
事实上,在个人商城等相关服务暂停之前,工行“综合电子购物”已上线八年(2014年1月上线)。
公开信息显示,“融e购”B2C电子商务平台定位为“名商、名品、名店”,集网络购物、消费信用于一体。同时,工商银行还为企业客户开发了“综合e购”B2B平台,提供供应链、专业批发等多种市场模式。
2015年,时任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体化电子购”已成为一些商户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一些知名商户纷纷开始将主要业务战场从价格战转向。传统电商网站转向“品质第一”的“融易购”,其交易份额已逐渐超过其在其他电商平台上的销售比例。
从过往公开信息也可以看出,“融e购”自上线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14年,“综合e购”注册客户数突破1200万户,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工行表示,“‘综合电商’已跻身中国电商平台前列”。 2016年至2018年,工商银行“综合电商”电商平台年交易额分别为1.27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11万亿元。元。截至2019年底,“融e购”用户规模达1.46亿。
相比之下,工行近两年的年报中,“综合e购”的年度交易额、用户数等相关数据却鲜有出现。
2021年12月29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对“综合e购”个人商城功能进行升级。升级后,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将被关闭。
据工商银行5月30日发布公告,“综合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和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个人用户如需要兑换积分、购买贵金属、慈善捐赠等,可登录手机银行;对于企业用户,票据经纪、工行集体采购、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已移至工行门户首页。
对于工商银行的业务调整,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和林对《财经》记者表示,“工商银行聚焦主业,剥离副业,这表明工商银行的业务调整主要集中在主业、副业上。”副业经营不是很顺利。想要通过电商与金融生态的融合来实现最初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此外,剥离副业也是为了响应监管要求。”
也有人认为,工行的调整可能与监管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银行发展电子商务业务不具备比较优势。
银行电商“遇冷”
事实上,工行此次虽然只是进行业务调整,但因其反映了整个银行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而引起了市场关注。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物流、支付系统的逐步完善,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主流电商企业的业务开始向金融领域渗透,给传统银行业的运营带来冲击和挑战。银行正在从梦中醒来,试图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来增强客户粘性。
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国内首个银行电子商务平台——闪融商务,开创了银行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先河。此后,包括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电商管家”、中国银行“中银易商”、工商银行“易买”、光大银行“购湾湾”等平台相继上线。推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与互联网电商公司竞争的愿望很强烈。”一位中型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初被寄予厚望的银行电商平台如今却发展不尽如人意。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有银行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电商业务对银行中间收入的贡献不够,收入占比不高,银行系电商平台一直处于边缘状态。银行业务;另一方面,银行类电商平台在功能建设、产品体系、客户体验、仓储物流等方面与大型电商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在很多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运营电商平台并不是为了盈利。 “银行电商平台是银行构建自身场景、最终服务于金融服务的一种方式。银行电商平台主要定位是服务客户、增加客户粘性、积累客户数据,而不是销售最大化。”目标。”金融行业分析师指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搭建电商平台并不是为了直接盈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服务客户,更好服务客户。满足C端和B端客户的需求;二是积累数据,补充银行自身的一些结构化数据,更好地洞察客户行为,从而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基于上述情况,《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银行要么选择直接关闭电商平台,要么将电商平台与手机银行或信用卡商城整合。
“其实这也涉及到银行开放的问题,现在很多银行之所以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是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客户被互联网公司抢走,他们首先去‘测试’。”电商平台上的“水”,却发现他们做不到,只能用更多的场景来接受。”此前,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未来将走向何方?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监管提供“窗口指导”后,部分银行会改变电商平台经营主体继续经营,或者选择直接关闭这个业务。 。
“此前,银行希望模仿电商平台,逐步从电商演化出金融服务,从而形成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闭环生态系统,从而为金融服务提供便利。 “他们在场景中更具竞争优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做金融和做电商平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比较优势。亦不同。同时,与电商企业相比,银行的管理体系、文化理念、成本管理等模式完全不同,可能并不适合发展这项业务。
从比较优势来看,银行电商并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而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曾钢进一步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的竞争重心也发生了调整。例如,招商银行的“口袋生活”App已基本形成生活场景,通过为客户提供便利和折扣,增强客户粘性和活跃度。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在App上打造开放的生活场景或许比打造大型综合性电商公司、形成“四流合一”闭环模式更好。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的加强,闭环模式面临一定挑战,互联网企业出于合规性必须进行分拆。在此背景下,银行模仿电商、打造生态闭环的压力将会减轻。 “现在打造闭环的必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另外,确实缺乏比较优势,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能力。”曾刚说道。
“砍掉这项业务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因为银行多年来一直做不到;保留这项业务也没有太大起色,只是一个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上述国有银行内部人士认为,“本质是场景是银行的短板。近年来,市场经常提到招商银行在场景方面的成绩,比如掌上生活App,但很多人都没看到背后是招商银行投入了大量资金的事实,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
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为1.27亿。报告期内,掌生活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为747.73万,期末月活跃用户数为4,593.44万。用户活跃度位居业内顶级信用卡应用之列。
至于未来是否开展相关业务以及是否有其他计划,截至《财经》记者发稿时,工行尚未回应。
董希淼认为,个别银行电商平台暂停服务并不意味着银行未来不再探索这项业务。 “我们要有准确的定位,比如一些中小银行会推出电商平台,打造当地生活圈,或者服务乡村振兴,我觉得这方面还会有进一步的探索。”
在曾刚看来,当前银行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回归理性的结果。 “放弃这个领域或许是件好事。不做电商并不代表不与电商合作。银行必须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将电商服务融入到客户的需求或者生活场景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改善客户体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曾刚表示。
(作者为《财经》记者,《财经》记者唐军对此文亦有贡献)
题图来源|
布局编辑器 |李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