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
谁来守护你的“身体密码”?
早上,我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使用人脸解锁或指纹解锁,完成当天的第一次生物识别;出门用手机指纹解锁支付早餐费、上班“刷脸”打卡、无纸化乘坐高铁、飞机……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像DNA一样,人体的指纹、虹膜、静脉等都蕴藏着人体独有的密码——“身体就是密码”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认证方式。这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对于提高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 。就在近日,北京地铁表示将建立地铁“白名单”和快速安检通道系统。通过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未来旅客可以通过“刷脸”快速通过安检通道。
然而,面部识别技术的引入也引发了担忧,尤其是个人生物识别数据被人为泄露。发生在杭州的“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引起社会关注。不久前,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购买动物园年卡后,收到一条短信提醒,如果没有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使用。由于郭兵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且协商不成,他于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地法院已决定正式受理此案。
加强生物识别技术监管、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边界刻不容缓。今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行动指南,呼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我一眼就能认出你
电影《变形金刚2》中,男主虽然骗了关卡,但面部识别技术失败了;电影《碟中谍4》一开始,特工戴着特制隐形眼镜走在街上,利用人类面部识别可以快速找到目标;在《惊天危机》中,男主角甚至利用虹膜扫描进入地下室……生物识别技术早已成为影视片中黑科技的频繁运用。
现实生活中,这些“黑科技”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比如,张学友演唱会就利用人脸识别帮助“抓逃犯”。指纹支付、人脸解锁等生物识别技术也变得司空见惯。
简单来说,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利用人体长年形成的先天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认证的识别技术。它必须满足唯一性和稳定性两个基本要求。目前,可用于身份识别的人体特征包括指纹、虹膜、人脸、掌纹、静脉等生理特征,以及步态、笔迹、声音等行为特征。与密码、口令或身份证等传统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更加便捷。
不同的识别技术有各自的优势。 “一眼就能认出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研究所研究员陈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人眼的结构由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其特征点比人脸的特征点更加鲜明。一年落在地球上的雪花数量约为10的23次方,地球上平均每10的72次方就有两朵类似的鸢尾花。而且,3岁以后,人的虹膜不再发生变化,生物识别特征相对稳定,不用担心人脸识别因戴口罩而被遮挡。
“比如在会议中,系统不仅可以记录所说的内容,还可以识别是谁说的,从而可以生成完整的会议记录。”盛阳科技首席科学家张伟斌表示,生物识别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生物识别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据好资讯报道,到2023年,汽车相关生物识别识别业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69亿美元。比如在汽车领域,指纹或人脸解锁开门,免去了丢失钥匙的烦恼;当您进入汽车时,汽车会验证您的身份,并根据您的喜好个性化温度、音乐等;驾驶时,3D传感器检测疲劳驾驶程度,提高驾驶安全;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也可以无感付费……
生物识别技术陪伴您一生
然而,一向以安全着称的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仍然是一个问号。
就在近日,三星S10和Note 10手机以及Tab S6平板电脑指纹识别被曝存在漏洞。消费者将特定的硅胶保护套放在手机屏幕上后,未记录的指纹也可以成功解锁。此后,微信、支付宝相继发布声明,为避免支付安全风险,决定关闭相关机型的指纹支付功能。
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个人信息不同,生物识别特征是唯一的并且持续一生。一旦某种特性被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数字密码不同,生物识别是人类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识别是最后一道防线。”广东省法学会网络与电子商务法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应表示,个人银行账户密码可能被破解,个人网络账户密码可能失效。但如果个人生物识别数据泄露,个人生活将面临失控的风险。除非个体彻底改变,否则几乎不可能弥补或消除这种风险。生物识别技术。
优势科技总经理孟钦海担心,指纹等信息一旦存入手机,其记录将难以擦除。斯力微高级产品经理孙云刚建议,能够获取生物识别数据的企业应该具备相关资质或者获得更高级别的许可。同时,技术提供商也必须加强自律,确保指纹等存储区域不被外界访问。
如何平衡效率和隐私?期待法律确定技术应用边界
除了安全性之外,数据收集还引发了对隐私的担忧。
今年9月学年期间,一段课堂行为分析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工智能可以监测学生的睡眠、发呆、玩手机、举手和阅读时间。这将研发公司推到了最前沿。对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表示,将人脸识别引入校园既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有个人隐私问题。 “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此事,正在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如果我们不能收集,我们就不收集。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少收集。”
在地铁领域,我们也面临着平衡公共交通安全与运输效率的难题。事实上,广州地铁也尝试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安检流程:在部分车站引入人工智能安检门,乘客通过刷脸、扫描二维码即可自动通过安检,可无需保安人员值班即可完成。 “一秒过安检。”
“为上班族和出行信用良好的熟客提供智能安检服务,对乘客进行分类安检、同步检查,也是在保障地铁运营安全的同时提供的精细化服务。”该技术提供商的工程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英分析,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个人在生物特征等数据的收集、分析、读取和比对中处于被动地位,且个人数据涉及隐私。如果使用或传播不当,将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进一步侵犯个人权利。
“通过身份识别技术进行安全检查是为了效率,但我们也必须密切关注如何保护用户数据,确保用户隐私不被泄露。”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蔡雄山表示,法国曾询问护照上是否有。是否包含指纹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
不仅在地铁,在机场,从自助出入境通关到人脸识别自助登机,人脸识别技术被运用在很多场景中。对此,刘英认为,人脸识别通常被人们利用智能设备在互联网上处理个人事务。它通常是用户的主动行为。机场设立的VIP通道有的是为了吸引高端商务旅客的商业行为,有的是值得的。例如,推动对老弱妇幼等特殊关爱的善举。 “但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分类安检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危险。因此,地铁等轨道交通如何利用智能安检系统加快安检效率、减少车站候车时间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虑。”刘英说。
刘英建议,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应从技术和监管层面两方面采取措施。从技术上讲,个人生物特征数据的采集、分析、识别和应用应当“留存、可追溯”,以便在发现个人生物特征数据被不当使用时,能够找到用户。规则方面,从个人数据收集、使用和保护角度制定规则,用规则约束行为,划定合理使用与非法使用的界限。
在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中,法律有望确定技术应用的边界。 “强制公民接受面部识别是否合理?最终的判决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冬岩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通过立法规范面部识别系统的应用,以保护公民的隐私。在我国,人工智能立法也已提上日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新闻发言人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一些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纳入立法计划。
“医学伦理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有非常明确的规则,而人工智能伦理则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以确保‘技术是好的’。”蔡雄山认为,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应遵循“必要性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在必要场景下考虑建立禁止的“黑名单”制度。
南方日报记者 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