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家长和孩子识破诈骗,反诈骗中心列出了一些常见案例,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王女士在微信上收到一条好友请求,对方自称是她的“女儿”。我女儿就读于寄宿学校,平时管理严格。王女士担心女儿有急事找她,就批准了申请。 “女儿”立即告诉她,学校要请教授辅导,并强调“名额有限”。考虑到女儿的学习热情,王女士在她的要求下添加了教务处“李主任”的微信账号,并根据她提供的银行卡号转了9000多元。
但没过多久,“李主任”又表示,要进入重点班还得再交近万元。这时,王女士觉得事情有些可疑,于是给女儿打电话,发现女儿正在上课,学校根本没有组织培训课程。王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向警方报案。
李先生在儿子的班级群里收到缴费提醒,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为响应国家号召,他收到教育局的通知,今年可以扫描二维码缴纳学费。学期。付款后,截图发到班级群。教师使用屏幕截图来登记付款状态。很多家长以为是老师发的通知,就扫描二维码付款。直到群里真正的老师解释说他们没有扫描二维码付款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小王同学在QQ上收到了同学发来的消息。对方称,他的表弟生病住院,急需用钱。他的微信登录被限制。他要求小王提供自己的银行账号,并将钱转到小王的银行卡上,然后让小王使用。微信扫描支付码,帮助代您转账。随后他提供了银行卡《转账记录》(伪造的汇款凭证)。小王以为同学已经转账了,就扫描二维码付款,结果被骗了1000元。
在校学生小文在58同城投递了一份兼职简历。第二天,小文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询问小文是否在找工作。他表示可以通过支付订单的方式为小文提供一份兼职工作。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经验。小文想赚点生活费,就按照对方的要求加了对方为QQ好友。
收到前几笔小额商品的现金返现后,对方询问是否要支付套餐费用。于是在对方的引导下,小文执行了多次“接单任务”,小文要求对方退还预付的钱。 7986元,但对方以未完成“刷单任务”为由拒绝返还本金。肖文多次询问后,对方干脆将他屏蔽了,然后就消失了。
小张同学想出售自己的游戏账号,于是他在网上发布了出售信息。很快就有人联系我,说我想买小张的账号。经协商,小张以500元进行交易,但对方要求在“你XX”平台进行交易。
在对方的欺骗下,小张在该平台注册了账号。注册游戏账号后,显示“交易成功”。但从平台转账时却显示“操作失败”。咨询平台客服后,客服解释称,小张注册时银行账户填错了,需要支付300元解冻,解冻后会自动退还。
小张将300元转入指定账户后,取款仍然失败。这次客服说是因为支付超时,需要支付1000元才能解冻。尽管心存疑虑,小张还是将钱转给了对方,但提现依然失败。这时,客服给出了新的解释,称身份证尚未验证,要求继续转账。这时候,萧尘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骗了。
警方提示:
保护您自己和孩子的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当家长收到可疑付款信息时,请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身份,不要轻易转账;
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学生注意事项:
不要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如果有同学、朋友在QQ、微信等平台借钱,一定要格外小心,并电话联系核实。
保护您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账号和密码。一旦发现被盗,请及时通知亲友,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