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屡禁不止,市民银行卡被盗刷近五千,究竟为何?

2024-11-18
来源:网络整理

近期,监管部门正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行为,但要真正制止这种不正之风还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近日,财报君又收到了有关银行卡被盗的爆料。广州市民李女士向南都记者爆料,她的银行卡被转了近5000元,而她的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却从未留下。

财君此前曾分析过假卡诈骗和快捷支付诈骗案件,但这起诈骗案件涉及到一个比较少见的词——网关支付。

接下来跟随财君看看李女士的钱是怎么消失的?

还原发生的事情

8月19日,李女士查看账户时,发现自己进行了一笔不明转账交易,金额为4935元,但这并非李女士本人操作,于是她立即联系发卡银行。

据该银行提供的银行流水单显示,被盗资金于8月18日通过网银转账至财付通,详情显示转账备注“B2C”。

什么是“B2C”转账?

财付通相关负责人告诉财付通,李女士的支付属于“网关支付”,转账票据“B2C”就是该类支付的票据。

所谓网关支付,是指用户向银行发出支付指令。支付成功后,银行会将款项转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根据银行反馈的支付成功信息向商户进行支付。 。

例如,早年电子商务刚刚发展的时候,当我们在淘宝购物后想要支付时,我们会进入一个提供各银行网银链接支付接口的页面。

选择相应银行后,您将跳转至网上银行支付界面。整个网关支付过程中,密码、验证码等相关安全验证步骤均在银行侧完成,而非第三方支付侧。

了解了什么是网关支付之后,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流程。

不难发现,诈骗成功的关键和第一步就是向银行发出付款指令。在此过程中,银行主要采用动态验证码的方式来保证网银交易的安全。

该行还表示,付款前,系统将支付交易的验证码信息发送至客户的手机号码。但李女士证实,当天她并没有收到验证码信息。

那么这些验证码信息去了哪里呢?

经银行核实,他们首先排除了预留号码并非李女士本人常用号码的可能性。

因此,银行和财付通怀疑动态验证码很可能被诈骗分子窃取。进一步推测,李女士可能点击了诈骗短信中的未知链接,导致她的手机感染了木马病毒。结果,她的姓名、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诈骗分子盗走。银行发送的动态验证码也被诈骗者掌握。最终,资金在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移。

不过,之前还原的事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谁应对网络诈骗负责?

尽管涉事银行和财付通均表示将配合追查被盗资金,但两个月过去了,截至发稿,李女士转账的资金尚未追回。

事实上,网络诈骗不仅难以追回被盗资金,而且谁负责也存在争议。争议主要在于持卡人泄露密码等个人信息是否存在过错。

那么,李女士是否需要对此事承担全部责任呢?

广东宝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窦永刚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女士没有过错,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一旦诉讼进入阶段,举证责任一般由银行承担”还有财付通。”

窦永刚分析,银行和财付通需要承担各自的合同和法律责任。在李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无论受让人或转让原因如何,银行均应按照合同或委托合同的规定取得李女士的合法授权,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

此外,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划转准备金。因此,未经李女士授权,财付通也将承担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且该责任具体由其运营主体承担。

分析完李女士被盗用的案例,财君还是想说一下。事实上,盗用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卡信息泄露。

据央行了解,通过电信网络窃取银行卡信息的方式主要有3种。

1、设置免费wifi“陷阱”,引诱受害人访问并盗取受害人手机、电脑上使用的银行卡信息;

2、传播隐藏木马图片、链接或恶意应用程序(APP)窃取手机、电脑上使用的银行卡信息;

3、冒充亲友、检察官、通讯运营商、银行、商户发送诈骗短信,诱导受害人输入银行卡信息。

相应的,财君也温馨提醒您做好以下4件事,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1、使用移动设备时不要点击不明网站链接,防止移动设备中木马病毒。

2、移动设备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对系统进行查杀。

3、不要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连接陌生的WiFi热点。

4、密码设置中不要使用过于公开的信息,如生日、手机号码等。如果您有网购习惯,应定期更改查询密码或交易密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