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举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吴帆教授发布了专家共识。
上海卫生系统在抓好医疗救治、疾病预防的同时,动员全行业聚集一大批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领域的优秀专家,积极开展健康科普。疫情防控之初,针对社会的焦虑和恐慌,12位院士联名向公众提出:科学认识新发传染病,不恐慌、不传播谣言。
全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设置了近20期健康科普,每天安排权威医学专家进行健康提示;推出“疫情防控公民公共卫生科普50题”和“疫情防控公民心理咨询18题”。
据介绍,市卫健委官方微信已牵头11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新媒体矩阵。 38家市级医院开设科普栏目1200多个。健康科普累计浏览量超过10亿次。
大牌医学专家参与科普,开创了上海健康科普的新局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金句”频频出现在荧幕上:“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结束后再约”。 “锁屏的话,我看见你;锁屏的话,ICU”……
与此同时,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等抓住疫情防控有利时机,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要求全体市民使用公筷公勺。 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加快修法进程的提案,率先在全国走红。
她代表温玉梅、宁光、吴凡、蒋凡、张文宏、卢洪洲、董健、谢斌、吴黎明、邹海东、朱仁义、崔松等12位医学专家发布了《上海专家》疫情防控健康科普共识》 ——
抗击-19是一场人民战争,健康科普是有力武器。如何激发全民参与、调动社会力量,筑牢疫情防控“铁墙”,同时释疑、安民、消除恐慌?在这关键时刻,医学专家必须挺身而出!面对疫情,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医学专家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宣传健康科普!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公共卫生素养对于疫情防控极为重要。医学专家在参与-19医疗、疾病预防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健康科普,用健康科普的特殊“药”帮助公民抵御疾病的传播。
2.健康科普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遇到突发传染病,人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恐慌,难以辨别谣言。谣言只止于智者之间,但也止于披露。信息公开和透明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原则,健康科普是信息公开的有效手段。
3、健康科普不仅要注重理念引导,更要注重实用性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如六步洗手法、口罩的正确佩戴等;不仅要提高健康意识,还要改变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健康科普的本质是学术普及。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讲“人民语言”,让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5、健康科普平台很多,舞台很大。医务人员要做科普,要不拘一格,线上线下结合。他们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做科普讲座,可以在健康课上讲课,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还可以拍摄短视频。视频、玩微信、抖音。
6、健康科普是基础理论、临床经验、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健康科普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青年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快成长成才。
7、健康科普要强调“两重性”。既要讲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成就的伟大,也要讲医学的局限性和无奈,引导公民抱有合理预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要注意防护和消毒,但不能预防或过度消毒。
8、健康科普要通俗,但不能庸俗、媚俗。我们不应该放弃科学、严谨、专业的底线。做科普时,重要的是“三观”正确。
9、医务人员要充满感情、充满温暖地科普。人文科普是更高层次的健康科普。
十、健康科普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医务人员科普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为健康科普注入持久动力。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没有人是局外人!医学专家和专业机构要发出权威声音,动员公众参与。我们呼吁更多医务人员投身健康科普工作,形成健康上海行动最大的社会公分母,让人民群众在疫情面前更加从容、更加理性、更加自律,进一步提高抗击疫情的能力。上海市民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