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建设海绵城市,打造宜居宜业科技城

2024-11-19
来源:网络整理

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凤凰海滨河滨水上公园

小型净水湿地“五一外滩”

林英、李锐、明远(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

近日,在2023年全省系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评审中,绵阳以全省第一的综合成绩交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答卷”,并以省级城市身份成功申报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随后,绵阳成功推荐申报2023年国家示范城市,系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和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绵阳如何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实现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绵阳区域经济副中心的定位四川北部?绵阳给自己压力,跃上一个台阶。 “加快中国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成渝城市副中心”目标的确定,对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宜居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绵阳继续在提升城市“面貌”和内涵上下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的行动。同时始终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韧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系统解决城市涉水问题为重要抓手,率先试点,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对于绵阳来说,创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不仅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也有力助力绵阳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战略“乡村振兴、五区共荣”,彰显示范意义。截至2022年底,绵阳已实施特色海绵工程项目281个,总投资361.5亿元。 35.8%的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正在形成!

探索“海绵之路”,将建设理念融入城市空间

绵阳当地网站建设_绵阳网站开发_绵阳当地网站建设企业

3月31日,全省首届绿道健身运动会在绵阳小尖湿地公园开幕。 3000余名绵阳市民在海绵绿道上参与骑行、健身跑、步行等运动体验。他们还到公园打卡。明媚的春天。

“小尖湿地公园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让空气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还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运动场所。”附近居民刘明刚说。

市民好评的背后,是绵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无数巧妙创意。以小尖湿地公园为例。在园区规划建设中,绵阳将城市发展定位与人文自然特色相结合,优化水体和绿地环境。沿岸种植水生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作用外,还对城市地表产生影响。径流净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净化后的雨水储存在湖区,保证公园景观水位,灌溉公园植被,节约水资源。枯水期,通过闸门引涪江水为公园补水,保证基本生态景观水位。

“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呼吸,让建成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这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是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海绵城市的认识。绵阳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背后,是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背景并积极探索开创性尝试。

早在“5·12”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时,绵阳就在国内著名设计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之路。随后,以北川新县为代表的一系列海绵项目成功建设。北川新县规划设计荣获2011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6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园林县”称号。北川新县城投入使用,未发生洪涝灾害。

著名设计院带来的先进理念,为绵阳城市建设带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东风,绵阳城市建设从此步入“海绵之路”。

为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绵阳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合力推进;建立健全各项规划和技术规范成体系,实行“两证一文”管理,实行海绵技术管控,建立健全各主体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长效推进机制,全层面覆盖、全流程监管、全要素支撑、全事项考核、全链条驱动。到2022年底,35.8%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以“海绵理念”筑牢生态基础推动城市更新

4月15日,绵阳市民谢女士利用周末,带着孩子到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安昌河沿岸综合治理项目附近露营。这时,河里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河里不时有白鹭飞过。这一幕让谢女士身心愉悦。她不禁对海绵城市建设赞不绝口:“风景越来越好了。”

改变源于观念的更新。作为绵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区域之一,科技城新区直辖区安昌河沿岸综合治理项目拥有生态岸线堤岸、绿色廊道、水利良好渗透性和具有透水性路面的道路。 “海绵”概念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到处。

绵阳当地网站建设企业_绵阳网站开发_绵阳当地网站建设

“绵阳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海绵项目建设,而是将‘海绵’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绵阳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后,各试点城市创新性地出台了《绵阳市海绵城市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绵阳将城市内涝点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完善,提高城市排水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1年以来,绵阳大力实施“生态美丽城市”战略。通过“蓝绿融合”,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水系等吸收调节雨水的作用,全面整治三河六岸和安昌河、曹溪河等分水岭。该项目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消除黑臭水体。同时推进139个绿色社区建设,建设三江湖、江油读书平台等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75公里海绵绿道、62个袖珍公园,构建全流域海绵生态格局。

目前,绵阳市城市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56%,建成区绿地率38.14%。

智慧科研院所“科技赋能”提升建设质量和效率

4月21日下午,刚下过雨,不少学生来到四川中医学院篮球场锻炼身体。作为绵阳市海绵校园建设重点项目,学校采用彩色透水整体铺装与下沉式绿地相结合的方式吸收、储存、缓释雨水,有效控制雨水地表径流。利用“彩色透水路面”技术改造为海绵的篮球场,不仅地面平整、回弹力高,还有效解决了场地雨水积聚的问题。这让学生们拥有更加舒适的运动场地,有效降低降雨风险。影响。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拥有18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两院”院士占全省近半壁江山。如何立足科技资源禀赋赋能海绵城市建设?绵阳的做法是,积极引导当地专业建筑建材企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借科研机构智慧,拉动产业跨越。

在科技赋能的思路下,绵阳本土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开展“海绵建筑技术”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城市河道水环境”等110项国家专利改进方法”。 “彩色透水路面”等产品被列入《海绵城市建设先进技术和产品目录》,广泛应用于各地城市建设,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率。部分企业荣获“全国海绵城市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绵阳持续打造西部地区系统性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未来三年,绵阳将在全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围绕解决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内涝、山涧河流季节性缺水和改善内河水质等问题,绵阳将实施九大类194个海绵工程。投资约53亿元建设立体多维的“山前盆地地区防洪协调示范”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力争实现55 2025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防洪标准、雨水资源化利用等18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向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全力冲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