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角度解读:为何移动支付在中国如此受欢迎?

2024-11-20
来源:网络整理

近期,不少媒体和研究机构纷纷关注中国的比较优势。谈到中国的独特优势,必然会提到中国的基础设施。说到基础设施,肯定会谈到中国的移动支付。

近年来,出国旅游的人士表示,中国已基本进入“无现金”社会,现金很​​少使用。因此,中国人出国时常常感到不便。

但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这一领域如此领先?我们过去看到的答案通常是:因为西方社会(比如美国)特别发展了信用卡,重建了移动支付系统,所以整个社会的意志并不那么坚强。

这当然是一个解释。不过,我们也需要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移动支付在中国如此流行?

最近,我在公众号玩玩上看到一篇题为《支付战争:互联网最大战役的终结》的文章。

本文帮助我们系统回顾一下国内的支付大战——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之间的战争。

在其中,我读到了两个结论:

首先,由于这场战争,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如此之快。

其次,第二个结论有些令人惊讶——战争已经结束。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向您介绍这场“支付战争”。

事实上,你对这场支付大战并没有真正的感受。毕竟日常可以使用的支付工具有两种,分别是微信和支付宝。但事实上,这几年来,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您可能还记得过去几年发生的一些著名的商战吗?比如滴滴和ofo的网约车大战,ofo的共享单车大战。这些战争的背后,其实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割腕。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这场战争的起点或许还要追溯到2014年的春节。

大家应该有印象,腾讯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微信红包功能。春节期间,大家都拿着手机抢红包,其乐融融。

人人抢红包,腾讯能得到什么?这个数字令人震惊:3000万用户已将银行卡与微信支付关联。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微信支付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支付宝10年才能达到的业绩。因此,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有人将此次突袭微信支付称为“突袭珍珠港”。

这场支付战,哪怕是一场全面的战斗。

在第一阶段的战争中,微信是追赶者。因为支付宝从诞生之日起自然就是一种支付工具,而且很多人都在使用。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战_支付大战微信宝可以用吗_微信战胜支付宝

那时的微信呢?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聊天工具。为了让用户在聊天工具上省钱并用它来支付,今天我们并不觉得奇怪,但在过去,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并且需要很高的教育成本。

微信呢?

腾讯是一家业务大、业务大的公司,采取的是通过资本联盟来扶持各合作伙伴的策略。用流行的说法来说,这就是“赋权”。通过合作伙伴之手,创造更多的支付场景。

比如我们都知道投资的是滴滴、美团。你会发现,出行、餐饮是典型的高频生活场景。滴滴、美团等已经成长起来,微信支付出行、餐费的场景已经形成。

详细说明:

当腾讯补贴滴滴出行时,阿里巴巴也迅速跟进,快速补贴。两款打车软件的订单量激增,滴滴的订单量一度占微信支付总额的88%。由于流量过大,双方的服务器有时会崩溃,其中一台服务器挂掉,而用户则涌向另一台服务器。也就是说,到时候谁能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器,谁就能让用户安定下来。

当时,微信支付员工每周都在滴滴上班。还有一次,因为订单量太大,服务器宕机了。滴滴CEO程维连夜向马化腾求助。马化腾下令调动1000台服务器,并派出精锐技术力量帮助滴滴稳住局势。

微信的投资并没有白费。当时,微信支付刚刚成立一年,用户已增至1亿。

2013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接近80%,但到了2017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下降至54%。微信支付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平等的挑战者。

随后,微信支付来抢夺支付宝的线下业务。

要知道,线上和线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战场,而线下场景依然是支付宝的最佳选择。腾讯是如何从虎口抢到食物的?

文中提出了两个腾讯策略,我觉得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首先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对手犯错误。

阿里巴巴因为产品口碑的失误,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2015年,阿里巴巴重拾口碑。这个产品和大众点评非常相似。您可以团购、支付账单、订外卖、叫出租车。

不过,当时支付宝还没有想好如何推广口碑产品,两个产品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更糟糕的是,这两个团队的KPI考核标准是他们拥有多少家线下门店,以及用户通过自有平台实现了多少交易。

结果就是口碑和支付宝两个团队之间产生了内耗。双方都在努力让线下门店率先使用自己的支付入口,甚至会屏蔽对方的二维码。

在对手犯错误的同时,腾讯自己也向商家开放了公众号、卡包、朋友圈广告、小程序等一系列工具,让商家决策更加精准。此时此刻,不少线下企业选择投奔腾讯。

腾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聚焦用户需求,降低用户门槛。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战_支付大战微信宝可以用吗_微信战胜支付宝

比如,当时微信支付有一个内部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绑定银行卡。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让用户必须先绑定卡再发红包。

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激起用户的逆反心理。因此,微信支付团队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那就是先创建一个零钱账户,让用户的钱在微信上,先有一个“存钱罐”,然后等待存钱罐里的钱要换的话我会考虑链接银行卡提取现金。此外,微信还推出了好友转账功能,让零钱账户的资金流转更加顺畅。

你也可以想象,这一举措进一步增加了微信支付的粘性。毕竟要使用更多好的工具。

那么,支付宝该如何面对激烈的对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支付宝如何应对第三阶段战争的挑战?

一句话概括,支付宝绕过了对手擅长的社交领域,以金融服务起家,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7年,支付宝推出“收款码”,无需支付宝账户即可生成,进一步降低了商户使用支付宝的门槛。在此基础上,支付宝还将帮助小微商户免费打印和发送支付码,并为其免费安装条码扫描仪和POS机。而且,使用“领取码”的商家还会获得奖金。

当然支付宝当时也做了很多事情,是一个大组合。 2017年,支付宝对小微商户的覆盖率大幅提升,算是收复失地。

听了这话,按照一般故事的套路,双方不应该斗智斗勇,进行一场拉锯战吗?

不。支付战争基本上已经结束。在后来的文章中,微信支付的产品经理和支付宝的前总监都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他们现在专注于保护自己的份额,并不指望击败对手。

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大家也能想象到,支付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两头并进的格局已经形成,击败对方的成本太高了。而且,如果任何一家公司最终赢得并垄断市场,监管部门和公众都不会愿意看到。在后来的文章中,一位移动支付行业的资深人士用一句话总结了情况:“现在,谁杀了对方,就等于杀了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本文稍后进行分析。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外部环境正在发生两大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移动支付领域。

首先,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条码支付可以互联。可见,无论是微信、支付宝,还是其他规模较小的支付工具,它们的二维码都不再具有区分功能。这意味着已经建立的支付格局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发生颠覆。

第二更重要的是,法定数字货币也在发展。未来,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可以用于线下支付,无需绑定银行卡,这将比现在的移动支付更加方便。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彼此。

面对新政策,两家公司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比如积极参与法定数字货币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并希望更深入地嵌入支付网络。

这就是微信和支付宝之间的支付大战。我不知道你对此有何感想,但我感觉我正在看一部大片。

其实我觉得支付大战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微信和支付宝是势均力敌的对手,战争的结局不是生死存亡,而是移动支付成为中国的基础设施。

我记得一句话:如果赛道上没有竞争对手,就不要高兴得太早。很可能是你选择了错误的曲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