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15年,微信红包以其出其不意的招数大放异彩,让支付宝措手不及。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最好的还在后面。

旅行战
2013年,北京的一间会议室里,腾讯投资部副总经理彭志坚看着眼前的滴滴CEO程维和联合创始人王刚,心情有些忐忑。
当时,彭志坚刚刚执掌腾讯并购团队,渴望在马化腾面前证明自己。查遍了行业内所有打车软件公司,只有滴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程维和王刚都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与马云关系密切。他们不愿意接受腾讯的投资。
会议气氛有些尴尬。程和王站起身来,表示因为有事,必须先离开。
彭志坚很明白他们话中的含义。如果直接放了他们,那就意味着这笔交易就泡汤了。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短时间内恐怕不会再有了。
就在煮熟的鸭子要飞走的时候,彭志坚一把拉住程旺,脸上挂着笑容,恳求他们到他的办公室坐一会儿。
大家都知道会谈的结果。滴滴最终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因为腾讯提出了一个不可抗拒的条件:投资1500万美元,获得20%的股份,不设董事会席位,并拥有一半的投票权。
成王最大的烦恼已经解决了。作为滴滴创始人,他最担心的是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他这个拉屎撒尿长大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随别人的姓氏。
腾讯只给钱,不需要董事会权利,这让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腾讯做出的让步有点大,但马化腾的风格一直都是这样,只给钱,不做任何事情。而且,腾讯更看重滴滴接入微信支付所带来的价值。

2013年,国内网约车市场格局逐渐明朗。
腾讯赢了滴滴,而快的打车则得到了阿里巴巴的支持,并接入了支付宝。顿时,战云聚集,大战一触即发。
2014年1月,滴滴率先宣布,给乘客每笔微信支付订单返利10元,司机补贴10元。
快渡也不甘示弱,也推出了针锋相对的活动:使用支付宝支付,乘客可立即获得10元票价折扣,并为司机提供10元奖励。
2月17日,滴滴出行将出租车乘车现金返利标准提高至乘客10-15元,新司机首次乘坐奖励50元;快的当天还宣布,乘客将获得11元现金回扣,司机将获得5-11元现金回扣。元。
次日,滴滴继续将现金返利标准上调至12-20元,快手则上调至13元……
双方针锋相对,三个月后的5月17日,双方达成暂时休战:取消旅客补贴。此时滴滴已经烧掉了14亿,甚至烧掉了10亿以上。
一个月后,世界杯拉开帷幕,双方焕然一新,展开新一轮补贴大战。
乘客在滴滴打车上使用微信支付后,可以获得领取红包的机会,而快的则推出了打车返利券。
到2014年12月,双方已经花费了2到30亿,但双方都不占优势。相反,一批没有腿的打车软件却在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烧钱大战中被杀了。
双方背后都是不缺钱的富爸爸。他们烧钱到最后,没有人能占便宜。
而且,很多竞争对手都被消灭了,市场上只剩下滴滴和快的了。线下支付场景已经被他们瓜分了,继续烧钱已经没有意义了。
双方最终回到谈判桌。在资本的帮助下,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接入了滴滴和快的。大家都很高兴。
此时,在第三方支付市场,支付宝依然以74.92%的绝对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财付通的份额却提升至11.43%。


与O2O的激战
在O2O领域,腾讯在2012年尝试结合微信,但支付环节并未完成。
微信支付诞生后,财付通掌门人赖志明确定了“支付+O2O+互联网金融”三大步骤。微信支付已初具规模,下一步是O2O。
2013年下半年,腾讯开始利用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争夺线下商户。为了强化自身优势,腾讯推出了微信生活O2O解决方案和微信生活电子会员卡。
但这个项目很快就冷了,因为很多项目都是外包的,腾讯缺乏线下基因,支付环节也不完善。
因祸得福是因祸得福。经历了挫折,腾讯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也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自己做?
2014年2月19日,腾讯挥舞支票,接洽大众点评,持股20%。不久之后,“今日美食”出现在微信支付“我的银行卡”中,大众点评成功入驻。

7月,腾讯又花费2000万美元用于网络洗钱。
另一方面,老对手支付宝也没闲着。 2013年下半年,几乎与微信支付同时,通过本地推广,上线了很多线下商户,主要是百货商店,其次是自动售货机、出租车、电影院等场所。
2015年,双方在O2O领域的战争达到了高潮。
新年伊始不久,腾讯联合京东、大众点评向饿了么投资3.5亿美元。 6月,阿里巴巴针锋相对,投资60亿美元重振声誉。
7月,腾讯投资在线旅游网站同程。 8月,确认腾讯以4亿美元支持58同城收购赶集网。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向苏宁投资283亿元。
10月,美团点评与大众点评合并,11月,腾讯投资10亿美元入股新美达……
可以说,整个2015年,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没有闲着,在各个O2O细分领域展开角逐,最终焦点集中在新美、大和和口碑之间的混战。

到2016年第四季度,财付通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37.02%,而支付宝的份额则下降至54.1%。
在这场O2O战争中,微信支付作为追赶者,凭借其海量用户和高频社交,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分发功能,成功蚕食了支付宝的市场份额。
支付宝虽然也有不少用户,但使用频率却低很多。对此,支付宝还推出了“商家”、“好友”、聚五福等活动,希望弥补其在社交方面的短板。
但结果并不理想,这也促使支付宝最终彻底放弃社交领域,专注于支付和金融相关产品。

金融属性PK
打铁需要自身强大。
当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占据大部分柜台时,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终极竞技场。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蚂蚁金服于当年6月推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引起轰动并迅速红遍全国,成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支付宝第一”。
微信支付也诞生于2013年,刚问世时,微信支付就将互联网金融纳入了发展轨迹。
2012年,证监会开放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财付通于当年4月获得基金支付牌照。
随后,微信支付建立了微信理财平台,并对接了华夏基金等一线基金公司。理财上线6个工作日内规模突破100亿,增速超过余额宝。
虽然一开始很梦幻,但后期却乏善可陈。截至2018年1月,财富管理总资产规模突破3000亿元。 2017年12月31日,余额宝规模高达1.58万亿元。两党已经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了。 。
2017年9月,腾讯紧随余额宝推出零钱通。用户可以直接花掉零钱通里的钱,当这些资金不被使用时,就可以产生收入。

2015年9月,微信推出了微贷贷,被视为支付宝贷款的标杆。 2017年,腾讯再次推出微保。
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一方面满足用户的支付和理财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是对标支付宝的。只要支付宝有,微信支付也会做类似的。
但由于金融业务门槛高、风险大的特点,腾讯并不擅长。他们大多利用资本的力量,并将其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
支付宝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自成一派,可以在用户的生活、工作、投资,甚至最新的垃圾分类领域发挥作用。
就此而言,支付宝的金融属性依然胜过微信支付。

结论
从最新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仍以53.2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次是腾讯金融,份额为39.44%。

也就是说,微信支付的份额在不断增加,与支付宝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看来再过两年,我们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段时间后支付宝会给我们发红包。过年期间,还有征五福、还花等福利活动为您服务。反观微信支付,看似没有什么福利,但收费却相当激进。
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的提现功能开始收取0.1%的手续费。就连支付宝后来也开始收费了。不过支付宝有1000元的免费限额,而微信支付只有区区1000元,而且支付宝还有一些小额费用。有一些技巧可以避免手续费。
微信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是因为它拥有大量的用户和大的流量。微信不需要这些小恩惠来维持用户粘性,甚至不怕涨价、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支付宝则不同。说到底,它只是一个金融工具。从用户频率来看就弱很多。因此,必须经常发放福利,以增加用户活跃度。我们还需要对各种收费、涨价措施保持谨慎,生怕赔钱。用户被冒犯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好处消失,微信支付虽然已经大大缩小了与支付宝的差距,但仍然没有超越后者。
面对新零售时代,缺乏线下基因的腾讯或许并不具备任何优势。想要抢占移动支付领域的铁王座,还需要第二次“珍珠港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