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内已注销 8 张支付牌照,北京银联商务牌照也被注销

2024-11-21
来源:网络整理

现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越来越少。今年以来,央行已宣布取消8张支付牌照。截至11月19日,共有94张支付牌照被确认被取消。

近日,央行又取消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据央行官网消息,2024年11月11日,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银商户”)支付许可证已被注销。此前,该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银行卡收单、北京地区预付卡受理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服务。

对此,银联商务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银联商务积极响应监管机构要求,通过机构转让、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依法合规对下属控股支付机构进行整合。以及主动取消。北京银联商务支付牌照的取消,是银联商务近年来推动下属控股公司整合的阶段性进展。

今年,被誉为“支付行业基本法”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一方面,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多牌照机构​​开始合并清算,多家支付机构更名;另一方面,由于存量时代监管合规趋严、竞争加剧,考虑到这一点,一些小型机构也开始退出这个市场。

当支付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时,日益加剧的行业分化是第三方支付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支付机构要么向内转型为科技平台服务商,要么在海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整合正在进行中

央行官网显示,2015年以来,已注销94家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2022年后取消支付牌照有47张,占取消总数的一半。目前已有 177 个许可证。

今年以来,已有8家第三方支付牌照被取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央行官网披露的信息以及企查查的数据,梳理了今年8张牌照被取消的情况。从股东角度看,其中5家为银联业务及其关联方持股许可;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大部分是服务于省内线下支付场景的机构。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整合既涉及监管合规要求,又涉及业务发展成本考虑。

《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同一股东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以上同类业务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股权或者表决权不得超过10%。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以上相同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今年5月,平安福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福科技”)因吸收合并平安福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福科技”)而被注销支付牌照。简称“平安福电子”)。合并后,平安支付电子注册资本增至万元,预付卡发行和受理(全国)新增《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种类,平安支付科技终止支付业务并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同时,平安支付电子支付主要投资方由上海捷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易向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银联商务、平安钱钱等实际控制人本身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他们在各地设立了相关分支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的牌照展览行业有重叠。从这个角度看,支付牌照的清算是一种资源整合。

例如,平安支付科技和平安支付电子都是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服务商,合并前的股东完全相同。

银联商务在给记者的回复中提到,此次被取消的北京银行商户已成立多年,为餐饮零售、地铁交通、民生服务、涉外卡受理等多个领域提供支付保障。以及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活动。北京银商注销后,相关业务将由银联商务北京分公司接管。

差异化加剧

第三方支付注册_三方注册支付宝安全吗_三方注册支付宝怎么弄

支付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已成为行业共识。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四年间,央行共发放支付业务牌照282张,但发放数量逐年减少。从2015年开始,第三方支付牌照政策收紧,直到一些P2P平台风险事件爆发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关上了大门”。 2016年以来,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批通道几乎从未打通,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条例》出台前,支付牌照涵盖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受理和银行卡收单业务。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逐渐成为各大厂商的基础。自有支付渠道的必然选择,扫码支付使得线下收单场景被头部支付机构占领。

留给中小支付机构的市场相当有限。

“客观来说,支付行业依然两极分化,虽然龙头支付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但市场上仍有160多家中小型支付机构,他们是市场中沉默的大多数” ”。在今年的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银联党委书记董俊峰坦言,中小机构收单端运营和合规成本普遍上升,盈利能力普遍面临挑战;在发卡方面,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大量的用户。扩张和运行压力。

合规压力上升是中小机构选择退出的另一重要原因。今年,《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59号文件”)正式实施,依托POS机的传统线下小微商户收单场景受到约束来严格监督。

一位今年退出线下小微收单市场的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线下小微商户收单服务的拓展往往需要通过代理商进行推广。支付机构虽然严禁虚假商户交易,但都是受利益驱动。系统下的代理商团队和商户管理难度很大。 “尤其是这几年,罚款数额非常高,所以还是放弃这个生意比较好。”他说。

存量时代的“新玩法”

对于留下来的付费玩家来说,有三种主流途径可供选择。

首先,中小支付机构通过向大企业“推销自己”,成为基础设施服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已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机构。比如美团、唯品会、携程、拼多多、华为、中通等近年来都获得了支付牌照,而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平台也有相关进展。一位大厂旗下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自建支付通道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不仅省去了“给别人打工”的渠道交易费用,还可以依靠资金流形成自己的金融生态闭环。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基于多年的零售服务经验和技术能力,成为技术服务商。逐步退出小微商户线下收款的汇付天下就是一个例子。今年4月发布“斗宫2.0”后,该公司宣布将从传统的支付服务公司升级为企业收款、数据集成和资金管理的公司。一家提供平台服务的数字软件支付服务公司。

三是走出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不少支付机构在财报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出海”。例如,新世界在财报中提到,在智能终端海外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加快在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本地部署,为明年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公司海外智能POS出货量持续增长,海外智能POS出货量占海外出货量的39%以上,为更好地服务客户、融入支付产品生态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位今年开始发力跨境业务的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正在加快在东南亚的牌照布局。除了支付服务外,它还希望拓展其他金融业务,以寻找利润增长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