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春夏之交,北平已经有了一丝炎热。数学系的一位年轻天才学生正在准备他的毕业论文。还拍了他戴着学士帽的毕业照。光明的未来正在等待着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一次学生运动后,他被警探队逮捕并关进牢房。他失去了中国最高大学的文凭,但他的人生旅程正式沿着革命道路开始。他就是冯仲云。
清华“理科男”:数学天才参军
熊庆来教授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培养了华罗庚、严继慈、钱三强、赵九章等众多国内外优秀学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熊庆来1926年从法国回国任教后,他在清华大学收的第一个弟子就是冯仲云。在老师们眼里,冯仲云对数学敏感,堪称天才。
冯仲云190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23年入杭州惠兰中学,1926年秋考入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本科部,成为该系第一届学生。清华大学数学系.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冯仲云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冯仲云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
然而,在即将毕业时,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理科男孩”却主动放弃了学业,这让他的导师熊庆来教授非常遗憾。冯仲云并不是不热爱科学,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毅然用写公式的手拿起了枪。从此,中国失去了一位未来的数学家,却多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1930年10月,冯仲云出狱后正式参军,奉命前往哈尔滨开展地下工作。从此,他开始了在东北的革命生涯。
东北革命:从地下党到反工会将军
到哈尔滨后,冯仲云在商船学校任教,还在附近一所中学兼职教数学。他和妻子薛文把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交党费,还利用各种关系,积极为党组织筹集资金。 1931年“九十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沉阳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剩下的很多同志搬到了哈尔滨,冯仲云的家就成了当时满洲省委的“总部”和“文献库”。
冯仲云在哈尔滨的家位于市区南岗。这是一栋幽静的俄式别墅。罗登贤、李石等满洲省委领导曾下榻其家,杨靖宇、赵尚志等将军也经常前来汇报工作。后来,罗登贤不幸身亡。冯仲云夫妇得知这一消息深感悲痛,为纪念战友,给女儿取名冯一洛。
1934年春,因汉奸背叛,冯仲云夫妇被伪满洲国通缉。中共满洲省委决定让薛文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南方家乡,冯仲云则离开哈尔滨前往绥芬河继续抗日斗争。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主力转移后,冯仲云率领第三军残部和青年志愿军在竹河、渭河地区坚持斗争。
日伪军为了切断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强迫群众聚居乡村,压缩了抗日联军的活动范围。随后重兵入山围剿。反联队伍缺粮、缺衣、缺弹,常常伤亡惨重。另外,东北一到冬天,到处都是冰天雪地。人们只能用树叶铺床,用兽皮包裹自己,挖草根、树皮,捕猎野生动物充饥。部队被打散,只能在漫长的原始森林中徘徊,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自己。冯仲云偶尔见到战友时,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还活着!”
冯仲云高度近视,眼镜成了他最珍贵的“装备”。但森林雪地的战斗难免会有坎坷,战友们就帮他把破损的镜片装回去,并用线绑起来。有时如果眼镜腿坏了,就会把它们绑在小树枝上来更换。正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冯仲云始终坚持率部抵抗日伪军的围剿,并于1939年当选为东北抗日三路军政治委员。盟军。
冯仲云常说,14年的抗战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他的生命也是人民救的。有一次,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他跑到了一对老夫妇家里。由于没有更好的藏身之处,老两口就把冯仲云藏到了煮猪食的大锅里。为了防止搜查时敌人用刺刀刺伤他,老两口在锅底点燃了柴火,锅里冒出一缕缕青烟,好像在煮什么东西,然后就藏起来了。狡猾的敌人。逃走的冯仲云还在担心。如果敌人久留的话,岂不是……他再也不敢再想了,跪在老夫妇面前,哼哼道:“百姓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
相隔十二年:战歌抒相思
冯仲云与妻子雪雯是青梅竹马。冯仲云来到清华大学读书后,他的第一封信是写给薛文的“情书”。他们频繁书信往来,祈求红艳将爱心传遍大江南北。随后,雪雯从江苏武进前往北平,又与丈夫一起前往哈尔滨,一路陪伴。冯仲云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掩护自己的地下工作,而薛文负责保管机密文件和秘密联络人。夫妻俩配合默契,多次躲过满洲国和日本人的检查。
由于革命的需要,两人不得不于1934年分开。临别时,冯仲云说:“这次告别时,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对方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党失望。” ”。没想到,这一别离就持续了十二年。
据战友回忆,在抗日部队打游击的日子里,冯仲云一有空就喜欢独自到河边、森林里散步。他时而面向故乡,时而仰望星星明月,时而低声吟诵郭沫若的《湘泪》。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武者都学会了。
夫妻俩分居多年,杳无音讯,生死不明。部队里有人想给冯仲云介绍一个人,但他总是说:“我会坚守离别时的承诺,等到与她重逢,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回国后加入新四军的薛文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冯仲云。女儿冯一落说:“小时候,我问妈妈,‘爸爸长什么样?’,她会告诉我,‘你爸爸个子很高,戴着眼镜,所以很漂亮……’ ”。冯一落回忆,每次中秋节,妈妈都会带她去看天上的圆月,给他讲爸爸的故事。东北解放后,组织安排雪雯带着孩子与丈夫团聚。他们途径苏北、山东解放区,再渡海到达安东,再绕道朝鲜,最后抵达哈尔滨。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造就了两位坚强的战士。他们的爱情不仅是相互的陪伴,更是生生世世至死不渝的关系。中共东北局领导得知两人这段传奇恋情后,称赞道:“女同志应该向薛文同志学习!” “男同性恋应该向冯仲云同志学习!”从此,冯仲云与薛文夫妇忠贞不渝的红色爱情故事在东北部队广为流传。
解放后,冯仲云为安置烈士子女做了大量工作。回忆起昔日的战友,他曾在书中写道:“东北抗联已经与敌人战斗了14年,在这艰苦的14年里,无数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只能把这些可悲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告诉他们,他们的祖先用鲜红的热血,种下了民族复兴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