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租房民事纠纷报警有用吗?
如果发生租房纠纷后报警有用,那么双方也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如果协商不成,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如果租赁当事人与承租人通过仲裁机构调解无法达成仲裁协议,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七条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不支付或者缓交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未按期付款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人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2、租房纠纷如何处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房屋租赁当事人因房屋租赁发生纠纷的,应当首先由双方协商解决。房屋租赁当事人因租赁房屋发生纠纷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按照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解决。
1. 调解
是指租赁双方在第三方主持下,自愿协商消除纠纷、达成和解的方法和活动。我国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组织中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处理民事纠纷。调解特别适用于某些边界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的租赁纠纷。租赁双方应邀请最近的调解员。通过调解,纠纷双方达成谅解并做出让步,以达到在不损害关系的情况下解决纠纷的目的。
2、住房租赁纠纷仲裁
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活动。 《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利纠纷,可以仲裁。这里的“合同纠纷和其他产权纠纷”包括公民个人之间的房屋租赁纠纷。发生房屋租赁纠纷后,公民可以按照约定或者仲裁方式提交仲裁机构查明事实,明确责任,依法作出仲裁裁决,解决房屋纠纷。仲裁具有“公正及时、程序简单、专家定案、依裁决结案”的优点。可以避免当事人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纠葛和疲惫不堪的针锋相对。这是一种比较受推崇的争议解决机制。
仲裁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产权纠纷时,向仲裁委员会申请解决争议的合法途径。但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必须自愿并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或者事后达成仲裁协议。合同事先没有约定且事后双方未达成仲裁协议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一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双方事先在合同中约定,或者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具有司法行为的效力。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民事诉讼问题解决
当事人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诉讼方式或者发生纠纷后未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租赁方违反有关规定,致使租赁合同无效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租赁一方不履行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导致租赁合同终止的,不履行义务的一方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对方或者第三人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租赁民事纠纷发生后,需要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处理不好,可以走法律程序,可以报警或者提起诉讼。只要你有法律证据,就可以维护自己赢得诉讼的权利,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