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小麦生产机械化率已达97%,专家解析未来发展空间

2024-12-15
来源:网络整理

2020年,我国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左右,耕作、播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67%、90.88%、95.87%。率先基本实现三大主粮全程机械化。

其中,小麦产区最大的河南省,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3%。

那么,小麦生产机械化“完成”了吗?

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国际水平如何?

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吗?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王万章。

01

综合机械化率不是唯一关注点

王万章说:“虽然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接近100%,但除了提高机械化率外,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有许多不足。”

例如:

整地机械、播种机、粮食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不高,中低端机具比例较高,同质化严重;

收获机械的可靠性、适应性、自动化、智能化亟待提高;

整地、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率高;

此外,我国小麦产区分布广、分化大、种植模式繁多,制约了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地块小、种植规模小,作业机械频繁返田,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农机效能,提高作业效率。

机械化生产多用重量法分剂量_生产机械化_机械化生产多用什么法分剂量

此外,还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缺乏农业机械化的系统研究和技术集成,缺乏完整的全流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方法尚未形成。机器配置系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王万章坦言。

事实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就相继实施了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类似的日本和韩国也分别于1982年和1996年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动力换挡拖拉机、纵轴流式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整地、播种施肥等技术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王万章说道。

我国小麦播种机大多不超过12行,而发达国家多采用20行以上的低精播种机械;

我国多采用割台3米以下、喂料量8公斤左右的横流式小麦联合收割机,而国外多采用割台6米以上、喂料量12公斤以上的纵流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公斤长期以来一直被使用;

从运行效率来看,我国小麦每亩产量是美国的5至7倍;

从运营成本来看,我国小麦种植平均生产成本约为美国的3倍,平均每亩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8倍。

“而且,国产小麦生产机械由于价格优势,更具竞争力,但在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王万章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国家有关部门、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大型高端农机装备研发。

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产品设计、材料、零部件、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品牌仍有明显差距,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02

小麦生产机械化该向何处去?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当前我国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目标和重点——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王万章总结道。

生产机械化_机械化生产多用重量法分剂量_机械化生产多用什么法分剂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生产的各个方面来努力:

开发推广联合整地机械,不断提高小麦整地质量;加大稻麦、麦麦轮作区低耕、免耕小麦播种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清种带、深施肥精播、稻麦间粘湿土等工作。针对小麦播种等技术问题,推广应用大中型高性能小麦播种机械;研发和推广作业高效、适应性强,可实现一机多用纵流。联合收割机技术将进一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可靠性;推广应用符合产区区域特点的干燥技术和技术装备,增加热源选择性,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实现小麦不落地收获;促进土地流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机农艺一体化和小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为农机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还应发展和推广自动导航、精准喷洒、智能决策等智能化技术;

积极开展气象、麦田生长状况、收获作业进度、小麦成熟度预测等信息服务;

针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要提前做好预警、预案、机械调度,减少自然灾害和极端气象天气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

“最后,做好减少小麦机械收获损失也是未来的重点。”

2021年小麦总产量1万吨。如果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率能够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小麦种植面积23万公顷以上,潜力巨大。所以,在目前耕地面积很难增加的情况下,损失就等于增产。

那么,如何有效减少损失呢?

王万章认为,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收获技能是现阶段减少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的关键。

还要加强小麦收获作业的监督管理,利用好各种沟通渠道,加强机收减损作业标准的宣传教育培训,促进按标准、按规定作业。

引导供需双方将工程质量要求纳入工程合同,严把质量关,控制损失。

从长远看,要加强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机农艺一体化,创造良好农机作业条件,减少小麦收获作业田间损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研发绿色、高效、低损耗的收获设备,推广应用高性能可与收获机组合;结合小麦收获生产特点,积极开展气象、收获作业进度、小麦成熟度预测等信息服务。针对极端天气灾害风险,要提前预警、预案、机械调度,充分利用大数据。 、“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小麦快速丰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