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事情中,吃是最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在于科学技术。农业机械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装备基础和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时代。农业机械化正在朝着全面、全面、高质量发展,不仅解放了工人的双手,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而且保证了粮食生产稳产增产、节本增效。
全面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
提高生产效率
“面朝黄土背天,双手各持一把镰刀,一个人一天只能收割一亩麦子,身上的汗水与麦芒碰撞,让他浑身痒痒难忍,当他抓破了,就红肿了……”今年的“三夏”,山西省汾县建王合作社董事长韩根柱回忆起时感慨万千。几十年前小麦收割的场景。
“如今,小麦的种植、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作业150亩,早上田里还有麦穗,中午就变成了袋子里的粮。”拖拉机、无人植保机、大型收割机等机械设备成为主角,人类只扮演配角,无人化、少人化的自动导航、智能农业机械的出现,让农民更加关注。放松了,农业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韩根柱说道。
近年来,我国把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如果说过去的机械化主要体现在粮食收获过程中,那么现代农业机械化则呈现出从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转向种植养殖加全链条、全过程的需求。
农机作业服务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亿斤,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高产的背后,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截至2021年,全国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比2012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种植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7.3%、85.6%,分别为 90.0% 和 87.0%。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4.1%、16.8%、15.0%和23.8%。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一些地区、品种、环节存在“无有机料”、“无好料可用”、“有机料难用”、“机不可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正确”。
为此,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机装备短板问题进行了整改,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部分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坚持在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推动产学研全链条协同,广泛动员优势科研团队和骨干企业围绕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小型机械等开展技术攻关。丘陵山区“一大一小”机器及关键零部件。 。狠抓“好不好”问题,推动农机作业质量提升,着力解决部分环节“用不好机”、机具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解决机械化生产质量效率低下问题,紧紧抓住“适不适合”问题,推动好机遇、好田、好种子、好法律、好制度协调配套。
保障粮食安全只能是执行,不能完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种植、管理、收储全过程机械化质量水平,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走到哪儿,机械化就跟到哪儿。
增产降损,两端努力,力争多增产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粮食供需紧平衡。提高单产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手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粮食新增生产能力1000亿公斤行动,以单产为重点,努力增产。
抓住农时,抓住收获。近年来,我国在农业重要时期精心组织机械化生产,确保各项田间作业及时完成,为高产打下良好基础。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组织动员各级地方农机部门,密切联系交通、气象等部门和石油、石化等单位抓住机遇做好供需对接和跨区域转移。 、机服务、油保障等工作,增强农机抗灾救灾能力。
机播质量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和产量水平。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播种质量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提高粮油机械化播种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生产和农业机械化。
机械插秧具有稳产增产、米质好、抗倒伏、农药用量少等优点。南方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服务水平始终急需提高。浙江省水稻产区正在积极推广驾驶式插秧机。作业效率是手动插秧机的40倍。而且机插水稻插秧抗病虫害、抗倒伏,亩产可增产50公斤以上。
去年,我国大豆、玉米条带复合种植实现了“有机可得”,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 “高性能播种机可以将种子均匀分布在田间,播种深度一致,提高留苗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张东兴说。
减少损失就是提高产量。机械收割减损是减少农业生产环节损失、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以小麦计算,如果采取措施,使全国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可节省粮食损失25亿公斤。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因此,促进减少收获损失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把减少粮食作物机械收获损失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确保机具和操作人员良好状态两个关键点,准确制定减损工作方案,推动各地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机具收集作业质量,努力确保颗粒物返回仓库。
农业生产取决于天气。如今,农业机械已成为全国应急处置的主力军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各地积极建立常态化农机应急服务队伍。遇到灾害天气,他们会加紧收割、烘干,确保粮粒及时回仓。加快粮食产区烘干能力建设,优化烘干布局,强化资金支持,提高粮食产区烘干机械化水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如果说过去我国农业机械化追求的是效率和速度,那么现在更多的是追求质量,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农机正在从非刚性需求向“离不开、甚至更好”的刚性需求转变。
解决“谁来耕地”的问题,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移居城市。未来,“谁来种地”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多种答案。
6月中旬,雷沃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刚刚收获小麦的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进行无人播种作业……
近年来,智能农机装备加速推广,不仅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也让精准耕作成为可能。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作用。农业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推进。农业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植保作业。国产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喷雾机、杆式喷雾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相继投放市场。具有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施药、水肥一体化等功能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日益广泛应用。
社会化农机服务是另一个答案。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社会化服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农业成本节约和增效。
刘峰是安徽省亳州市的一名普通农民。 2019年,他将20亩土地委托给亳州市谯城区聂宏伟专业合作社。他只需给合作社每亩160元,就可以耕种、种植、管理、收获。出售完全托管。
“还是管着吧,收入比自己种的还高。今年粮食价格略有下降,由于合作社统一销售,小麦价格每斤仍比市场价高出1分钱以上。”一亩地单季可增收200多元,年均增收500元左右,20亩可增收1万元,不耽误。出去工作了。”刘峰告诉记者。
几年来,刘峰夫妇每年打工收入6万元。此外,托管的20亩土地每年还为他们带来7万多元的收入。
农业机械化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进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绿色生态耕作方法。与传统作业相比,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近20%,农田扬尘、水蚀、风蚀分别减少35%、60%、80%左右。连续五年后,表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10%左右。除保护性耕作外,精准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节水灌溉、残膜回收等绿色技术应用,都有相应农机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