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学(右一)用三轮车拉雷锋事迹展板到学校宣讲。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文学正在检查展览资料。
本报记者 张曦 摄
传记
陈文学:1935年出生,黑龙江省招远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重集团(原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退休干部。他60年来坚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几十年来累计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他创办“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组织志愿者帮助贫困学生、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曾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后雷锋标兵”等荣誉。
三月的内蒙古包头,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位于青山区先锋路街道北家社区的“陈文旭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这里陈列着陈文学收集的学习雷锋同志的各种书籍、剪报和图片。
陈文旭先生虽已年近暮年,但依然精神抖擞,眼神明亮。当陈文旭先生向参观者讲述如何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时,精神抖擞,思路清晰。
“学雷锋不是喊口号,关键是行动!”陈文学用自己60年的善行形象地诠释了这句话。
不管他是谁,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听到他有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忙。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招远县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他光荣应征入伍,1954年来到南京工作,在那里带领30多名年轻人建立了“陈文学突击队”。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工厂号召年轻人支援边疆建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去最困难的地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是第一个报名的。 ” 21岁的陈文旭来自江南。水乡来到祖国北疆支援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建设。 “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吃住都在车间里,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陈文学说道。
从1963年起,陈文旭就响应号召。在日常工作中,他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无论他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到他有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
陈文旭曾在后勤部门工作。如果员工有什么实际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一位厨师和他的儿子、儿媳一起住在一间小平房里,空间非常紧张。陈文学东奔西跑,向工作单位申请,终于帮厨子弄到了一间有内外房的平房,改善了一家人的居住条件。
还有一次,陈文学得知,单位有一名工人,需要长年吃药,但药品紧缺,在包头买不到。他利用去上海出差的机会,走遍了各大药店,为工人购买了药品。药品短缺。
由于意外工伤,陈文旭右腿髌骨粉碎性骨折,走路仍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陈文学帮助别人的脚步。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不高,但他总是把加薪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我们的工资除了保留必要的生活费外,大部分都用来帮助别人了。一开始,我并没有我也听到有人嘲笑他。”陈文旭的妻子李桂英说。
每年除夕夜,都会有陌生人来陈文学家里看望。起初,李桂英很不解。后来通过聊天,她发现这些人都是陈文学帮助过的人。这些陌生人的肺腑之言,让李桂英对妻子多年来坚持做好事的态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全家人都积极支持我,一家人一起做好事。虽然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我给他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陈文学说。
虽然工资不高,但几十年来他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帮助了数百人。
对于陈文学来说,退休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好事。
“我的养老金不高,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用在关键地方。”陈文旭说的“关键领域”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从身患重病的人,到身体残疾、意志坚强的人,从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年近百岁的独居老人……这些年来,陈文旭尽了自己的努力。最好帮助他认识的有需要的人。
十二年前,陈文旭得知一名严重烧伤的女孩因缺乏医疗费用而对生活缺乏信心。他立即给女孩寄去500元钱和一本《雷锋日记》,鼓励她重新站起来。他还四处奔走,组织了三场募捐活动,最终筹集到100万多元,帮助女孩治病。直到现在,陈文旭经常带着自己的爱情团队来看望她。
“说到这件事,他捐了几百,说到那件事,他捐了几千。这些年,他给家人买房子花的钱几乎都捐了。”李桂英说,据粗略统计,陈文旭已捐款近30万元。
陈文学还经常帮助一些独居老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09岁的张大寺。 “他经常和协会志愿者一起看望这些独居老人,帮他们做家务,和他们聊天,送生活用品。”包头市慈善总会志愿者陈涛告诉记者。
小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孩子们也不在身边。他经常把随机捡到的杂物堆放在门前的屋檐下。邻居们非常不满,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尝试协调无果。
老人的妻子生前与陈文学是同事。陈文学经常帮她买米、面条,和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文旭耐心地给她讲了堆放杂物的危害,并提出每月自掏腰包付给老人150元,对待她就好像这些杂物是他买的一样。老人听从了陈文旭的建议,同意处理这些碎片,并保证不再捡起来。陈文旭还雇了一辆三轮车帮忙拉了七八次,终于将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据统计,陈文学退休以来,已帮助88名患者、8名贫困学生、8名90岁以上独居老人,参加各类捐款活动数百次。 “以前有人说我‘笨’,但我不怕别人这么说,正是这种‘笨’的能量让我60年来一直坚持帮助别人。”陈文学坚定的说道。
弘扬雷锋事迹,成立工作室,传播正能量,鼓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除了帮助各类困难群体,陈文旭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上。多年来,他自愿向各行各业弘扬雷锋精神,造福群众超过20万。
“我觉得学习雷锋,必须从小做起。”陈文学承担了青山区先锋路街道公共关系工作委员会和北重集团公共关系工作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并被45所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他还为孩子们争取了很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机会,向学校捐赠了《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400余册。
“每年三月,我都会到各个学校宣传雷锋事迹,通过主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用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做雷锋一样的好孩子。”陈文学说,为了能够讲好故事,与时俱进。他每天坚持看报纸、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陈文旭购买了一辆三轮车,制作了150多块雷锋事迹展板,购买了海报等40多种展示材料。 “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国庆节,我都会带着展板到校园、工厂、社区等地宣传雷锋事迹。”多年来,陈文旭组织展览400余场,行万里路,吸引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他每年定期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福利机构开展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像涓涓细流一样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品格。在他的影响和领导下,北重集团培训中心成立了近百人的“青山志愿者队”,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2016年,先锋路街道为陈文学在北家社区开设了“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陈文学捐赠了数十年来收集的上千册有关雷锋的书籍、报纸、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和展览。工作室逐渐扩大到两层、300平方米。据统计,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接待团体2000余组、5万余人次,成为包头市志愿服务品牌。
陈文学还借助先锋路街道成立了先锋区雷锋志愿者联盟,组织了48支志愿者队伍,搭建平台,以多种形式传递正能量。
“我小时候吃过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长大,这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谈起自己做好事的初衷,陈文学说,“我只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带来一些改变。”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让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记者手记)
人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毅力的。陈文旭把做好事视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 60年的坚持,让他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就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陈文旭曾一度被误解,但他始终坚定不移,一生行善,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和数十年的坚持。
雷锋精神人人都可以学习;奉献和爱无处不在。如今,在陈文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参与学雷锋、做好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虽然已经年近20岁了,但学雷锋的道路依然在陈文旭的脚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