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卖平台点完肉末茄子炖肉、炒肉炒饭后,胡佳又加了一些番茄炒鸡蛋和手撕白菜。外卖送到了公司。午饭后,还剩下很多蔬菜和米饭。考虑到自己晚上一般不吃饭,胡佳把吃剩的东西全部扔进了垃圾桶。
这是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胡佳上周经历的一份外卖订单。她向《法治日报》记者坦言,点餐时,她预计自己吃不完,但“满折”迫使她点了那么多菜——肉末和茄子炖肉,炒肉饭,一共47元。按照商家的“购物满45减5”,需要支付42元,加上西红柿炒鸡蛋和手撕白菜,一共70元。按照“购物满70立减23”的计算,需要支付47元,“相当于消费5元多一点”。 2道菜”。
这样的规则让胡佳每次在网上点餐时都会仔细筹划很长时间,但他很少认为自己点的量是足够的。 “确实不应该浪费粮食,但如果不是这个‘满减’政策,各个菜商只会便宜点,我也不会点那么多。”胡佳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卖订餐等网络消费规模越来越大,成为餐饮消费的重要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21亿。
网上订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因“满减”、货品不对、包装破损等造成的食物浪费也不断出现。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外卖餐食的浪费不容小觑。餐饮经营者、外卖平台应以显着方式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如在平台上推出“菜品数量自动提醒”功能,或在平台页面提供信息。通过监管部门、餐饮经营者、外卖平台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食物份量、规格、推荐消费人数等信息最终将成为时代新趋势。
为了享受全额折扣
许多顾客点了太多食物
牛肉盖饭套餐一人30.2元(原价42元),砂锅扁豆18.3元(原价38元),包装费3元,折后一共50.5元……胡佳开起了商户上了外卖平台,开始仔细计算、比较。
各种折扣、优惠券、红包……各种各样的优惠券让胡佳点餐时小心翼翼。 “有时候,如果你多点一个菜品或者一瓶饮料,达到一定金额后使用这些优惠券,最终实际支付的金额会比少点菜品更便宜。”
胡佳的饭量不大,但由于有赠品、满额购买折扣等规定,她在网上多点餐已经成为常态。胡佳告诉记者,据她观察,由于种种原因,周围人点外卖“吃一半扔一半”的现象很常见,浪费严重。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桥附近随机采访了多位在线餐饮消费者。大家一致认为,一些外卖平台和商家推出的满减优惠、最低配送费等,成为消费者超量点餐的推手;在越点越便宜的引导下,很多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超点”。必要的”订购。
“还有,有的商家推出了小菜和半价菜,菜量少了一半,但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不划算也不划算,还不如点大一点的菜呢?”哪怕你吃不完。”一位消费者读者如此说道。
记者在不少外卖平台上看到,最低购买金额折扣几乎成为平台和商家的“标配”。一些商家还推出了满一定金额加0.5元(或1元)赠送零食、饮料等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非常诱人。不少消费者表示,为了“便宜”点了更多菜品,结果菜品和零食都没吃完。
对此,一位外卖店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平台上商家数量增多,竞争加剧,成本压力加大。商家必须想办法提高销量,有时还得参加一些包邮、打折的活动,比如购买满25立减5,订单满52立减18,订单满52立减18。88折30%关闭和其他促销活动。 “满减活动自然是为了鼓励大家多点餐,至于会不会造成浪费,我们没有考虑太多,大家都在做,如果我们不做,客流量就很容易下降。” ”
在北京工作多年、经常点外卖的田甜告诉记者,网购的浪费不仅限于食物,还有大量自制或山寨饮料。有些商家在订购一定数量时提供免费饮料。很多饮料都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品牌,还有一些是“三无”产品,经常喝一两口就扔掉。
“给顾客送饮料可以减少对商店的负面评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外卖套餐本来都附有汤,但送货员在送汤时容易把汤洒出来,影响顾客的就餐体验,甚至引来差评。为此,有的商家用饮料代替汤,但大牌饮料太贵,所以有的商家就用便宜的饮料,甚至是小作坊生产的饮料。反正都是免费赠送的,消费者直接扔掉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损失。
标识不清、货品不正确
导致食物浪费
记者注意到,外卖菜品的数量标注不够清晰、缺乏必要的提醒也是导致超量点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少消费者反映,线下点餐时,服务员经常会根据人数提醒菜品的份量。消费者还可以向服务员询问份量、口味等详细信息,以便正确点餐。消费者在点外卖时看不到实际的食物,仅凭商家提供的食物图片也很难估算出食物的数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他们吃不完,还有很多剩菜。
“虽然我心里不想浪费食物,但为了安全起见,防止吃不够,我还是倾向于多吃少吃,导致点得过多。”甜甜说。
记者随机抽取某外卖平台上的15家中餐馆发现,其中12家没有标明食材、份量,或者菜品描述标签不全;大部分“一人”、“两人”套餐并没有注明具体菜品。部分。
甜甜说,她常去的一家米粉店,无论是经典的鸡肉炒粉还是泡菜鸡肉炒粉,配料表上只有米粉和鸡肉,其他配料都没有标注,也没有标注。整体重量。 “虽然说是鸡肉,但实际上是用鸡汁,所以我一般会多加一份鸡肉,吃到一半基本上就饱了。”
记者搜索外卖平台发现,不少商家在菜品详情页提供了“小份”、“一人份”等选项。但米饭、馒头等主食的份量几乎无法选择。
此外,部分消费者对外卖的原料、口味、制作工艺等不太了解。收到外卖后,发现不符合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口味,或者货品不对、食材质量不达标、商家没有看备注等。 ,也会造成浪费。
北京大学生孙迪向记者抱怨,一些外卖商家打着羊的幌子出售狗肉。她点餐时看到的照片非常漂亮,但收到外卖后却很失望。特别是有些食材,一吃就觉得不新鲜,而且油的质量可能有问题,味道特别不好,吃两口就扔掉了。
“我不喜欢吃葱姜蒜,每次点外卖,我都会在订单上写下‘我不吃葱姜蒜’。但有些商家不付钱我收到的外卖里还含有大量的葱、姜、蒜,一点也不好吃。”没办法吃。”孙迪说道。
胡佳对此也深有体会。比如,她前几天向一位网红点了一份烤鸭,在评论区好评如潮。然而,她收到货后却发现烤鸭早已凉了,而且样子也很难看。与照片上的相差甚远。还闻到一股腥味,“我严重怀疑好评是假的。”
及时发布提醒信息
有效避免订单过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餐饮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一清(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思尧表示,外卖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只有有效遏制外卖浪费,才能形成餐饮浪费责任闭环。
根据《反食物浪费法》,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过量点餐;餐饮外卖平台应当在显着位置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通过餐饮外卖平台提供服务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在平台页面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份量、规格或者建议消费者人数等信息。否则,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餐饮经营者、外卖平台应积极履行提高餐饮供应质量、公示外卖食品信息、在显着位置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等法律义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避免浪费,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理性消费,让严格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新时代潮流。”刘思尧说。
为有效遏制食品浪费,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联合七家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合发出“经营者有厉行节约义务,消费者有反对浪费责任”倡议,呼吁提升外卖场景餐饮质量,减少食物浪费。 。鼓励有条件的平台和餐饮经营者在网上点餐过程中推出“菜品数量自动提醒”功能。消费者设定就餐人数后,会根据不同的就餐情况给出数量提醒,帮助消费者做出选择。鼓励餐饮外卖平台结合动态点餐数据信息,为消费者在点餐全流程中发布提醒信息,倡导适度点餐、绿色消费。
在刘思瑶看来,网上点餐推出“菜品数量自动提醒”功能是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进一步细化,有利于落实外卖平台和餐饮经营者的提醒义务,减少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有效避免过度订购。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戴元兴也认为,餐饮经营者和外卖平台应承担更多的信息披露和提醒责任,与消费者进行高效沟通,弥补消费者在外卖消费信息方面的短板。
“除了上菜数量提醒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精细化服务,关注和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口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防止菜品不合适造成浪费。”戴元兴说道。
戴元兴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外卖餐食浪费行为的监管,积极查处未履行防止食物浪费义务的外卖平台或餐饮商家,诱导、误导消费者过量点餐,整顿外卖平台或餐饮商家不履行防止食物浪费义务的行为。法律红线,倒逼相关责任单位增强反浪费意识,规范营销行为。
采访中,有消费者建议商家应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满减”等促销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促销竞争导致不合理订购,从而造成浪费。
反对浪费,经营者有义务,消费者也有责任。
倡议强调,消费者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有责任牢固树立节约粮食意识,把“光盘行动”作为时尚,从自身做起,当制止食物浪费的“先锋”;外出就餐、外卖 按需订餐,带走剩菜,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做杜绝食物浪费的“践行者”;积极举报违反法律规范和公序良俗的食物浪费行为,做制止食物浪费的“实践者”。 “导师”。
“避免浪费人人都有责任,只有监管部门、餐饮经营者、外卖平台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反食物浪费机制的全覆盖。”戴元兴表示,无论社会倡导还是商业推广,最终还是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自觉行为,消费者要自觉树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根据自己的需要点餐,珍惜每一粒食物。 ,实施“网上光盘行动”。
(文中甜甜、胡佳、孙迪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