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明确的野心,作者 |福申
我们来做一个疯狂的理论:阿里巴巴产品成功的概率与宣传量成反比。每当媒体高调发布消息时,很有可能会引起轰动。
从优酷斥巨资拿下世界杯直播权,到淘特户外广告推广拼多多。从达摩院与江平的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到不久前一位高管的表态“五年后腾讯、网易不再有优势,灵犀互娱将成为中国第二”,这种语气是非常不同。反倒是国际电商和高德如此沉默,但在业务层面却遥遥领先。
在此期间,正在加速向线下扩张的支付宝“触碰”,也有这位低调王者的端倪。
从绝味鸭脖、麦当劳、全家等连锁企业,到小型便利店、餐馆,“触摸”都出现了。公开数据显示,自7月份上线以来,“鹏贤”已覆盖全国数百个城市,已接入全国1000多家大型商场、商圈以及众多连锁商户。有可能复制微信红包对支付宝的奇袭。
然而,移动支付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 “碰”的突然崛起,背后是高额推广佣金、返利补贴和硬件成本造成的。在阿里巴巴不断收缩战线、聚焦主业的情况下,“触”的战略意义何在?
“复仇”微信红包争夺下一代移动支付制高点
“对微信的报复。”
这是很多观察者在经历“触摸”后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想当年,微信红包利用春节场景,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让马云度过了糟糕的一年,并称之为“偷袭珍珠港”。此后十年,微信支付凭借更快的开通速度和红包心态的培养,不断滚雪球。根据《2024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实力与价值榜》显示,微信和支付宝月活跃用户分别为10.52亿和8.93亿。
尴尬的是,支付宝App越来越重,与微信支付的开通速度差距也越来越大。用一位知乎用户的原话来说,“没有一个应用程序像支付宝一样,有很多用户,有很多钱,但打开应用程序的目的是给你展示一堆广告、小游戏和视频,但它不希望你上网。接下来付钱。”
考虑到阿里巴巴生态对流量的天然需求,支付宝这个稀缺的流量牛必须充分利用其资源。由于App日益普及的现实无法逆转,支付宝需要新的场景来重塑线下支付的思维。
而根本不用打开App的“触摸”,就显示出了挑战微信支付“5秒优势”的潜力。在实用层面,“触摸”只需打开手机上的NFC,靠近支付设备即可完成支付。而且买家和卖家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回扣,甚至“碰触”促销员也可以获得高额佣金。据媒体报道,《碰碰》一期推广费用高达300亿元。
但另一方面,微信支付也没有闲着。
继今年6月将收款码场景全面融入银联网络实现境内外互联后,微信支付仍在悄然开发“掌上刷卡服务”。
与“碰一碰”的积极推广不同,微信手掌刷卡服务相对低调。目前尚无特许经营模式或代理模式。不过,其近期却发布了海外计划,宣布与Visa合作,将刷卡技术引入国际支付。市场。
从支付效率来看,刷卡支付与“触摸支付”相当。虽然它触及生物特征采集的敏感区域,但由于其“掌脉识别”特性,不像虹膜、指纹那么容易被盗,而且也有不错的成功率。
其技术逻辑是,掌纹支付需要血流才能完成验证,单纯复制静态掌纹无法通过支付扫描。难点在于,在用户对生物识别数据越来越敏感的情况下,如何普及掌上支付的安全性。
可见,“触摸”和掌上支付有望成为下一代移动支付的制高点。支付宝的“触碰”通过硬件卡槽暂时占据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但痛点在于模式可复制性强。 IOS端受制于苹果,目前体验上存在一些缺陷。刷卡支付的冷启动阶段速度较慢,一旦形成网络效应,粘性就会更高。
双方虽然没有进行肉搏战,但战斗已经开始了。
本地生活的连锁补货计划,还是支付宝的“数据创造”?
从阿里生态来看,“触”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拼图。
不久前,阿里巴巴公布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在饿了么和高德订单增长的带动下,本土生活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4%至177.25亿元,一季度经营亏损较去年同期的25.64亿元收窄。至3.91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饿了么和高德地图分别对应“到家”和“到达目的地”两个核心场景。前者通过主动瘦身和战略收缩,从对标美团转向聚焦小而精的高质量发展,腾出双手开始探索实时零售创新。后者集打车、跑腿、票务、本地生活场景为一体,成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的重要连接器。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并入高德的口碑平台依然撑不住墙,而且越看越像当年土豆网的剧本。 “到店”环节的这一短板,仅靠饿了么和高德的错位竞争和降本增效是远远无法弥补的。有一天,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将不得不面对规模之王美团和如此强大的抖音。
为了让自己留在牌桌上,你需要一些差异化的筹码。从这个角度来看,“碰”更像是一种加强和补充环节的计划。从官方宣传来看,“触摸”已经开始进入商家招聘、活动营销、会员场景。支付宝App上也有举办相应活动的页面,包不齐未来将成长为一个新的本地生活服务门户。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隐藏目标,与蚂蚁集团近期的动向密切相关。
不久前,马云现身蚂蚁集团2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不经历风风雨雨,怎能见彩虹?”令人深思。
与此同时,“蚂蚁金服概念”也出现了资本市场的变化,重新上市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但现在蚂蚁集团的“讲故事”已经今非昔比了。根据阿里巴巴财报间接披露,蚂蚁金服2023年净利润约为238.2亿元,同比下降24%。 2024年第一季度,蚂蚁金服实现净利润118.7亿元,同比下降10%。
肉眼可见的事实是,国内主动股票型基金规模持续萎缩。年轻人不再愿意把钱交给管理费高但业绩不够的基金经理。相反,他们转向指数基金或自己开设账户。以至于蚂蚁集团乃至整个行业的基金收入都面临压力。在保险业务方面,自“黄虎宝”关停以来,平台自主创新的灵活性越来越小。此外,整个行业正在萎缩,很难讲出任何故事。
在消费金融领域,由于阿里巴巴电商基本面的松动以及风控的制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支付宝“站出来”,用一些亮眼的数据扛起大旗。
在此背景下,支付宝的AI助手“智小宝”和新一代支付“碰”成为全村人的希望。如果能够结合这波硬件分发浪潮产生数据,讲出资本市场感兴趣的故事,无论本地生活轨迹能否成功,至少能保证数百亿的推广费。
三大痛点,尽快解决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各种现金返利、免费订单的“碰碰”无疑是现阶段首选的支付工具。但在快速测量的同时,“感动”暴露了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第一次接触”的学习成本。虽然触摸的启动方法非常简单,并且在无法触摸时设备会提示扫码引导,但在实际支付场景中仍然存在诸多不便。比如在餐馆、便利店,大家都在排队,很多第一次不了解的用户会感到别扭而放弃使用。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商店员工的激励。虽然“碰”为商家提供了不错的现金返利,但钱都到了老板的账户上,所以很多负责协助实际操作的员工动力不大。当你遇到老板亲自做的支付场景时,他会很乐意把购物内容拆分成多个订单给你。对于没有兴趣的员工来说,只要说一句“我不会操作”,就能立即劝退一群“可敬的人”。
第三个问题是晋升人员参差不齐。为了加快产量,“碰”提供了更高的佣金,而且促销员的资质也不是很有限。在知乎等创业帖里,也有如何领取免费设备安装、快速赚取佣金的教程。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有店主在安装“鹏达”后,莫名签署了“花呗”分期付款。如果在安装过程中不严格防范,这样的轻率操作会给产品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社交圈里,围绕“触摸”的讨论很多。有人觉得又酷又方便,也有人说“补贴一停就废弃了”。
但话又说回来,“ it”在模式上是非常具有可复制性的。无论是美团还是抖音,发展了金融能力,拿到了支付牌照,都没有抄袭作品的机会。如果那一刻到来,我们就能真正验证“触摸它”的质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ID(ID:),或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