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是第17个“世界高血压日”。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似乎都说自己患有高血压,要经常吃东西来降低血压。您可能对降压药有一些疑问。医生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高血压?为什么高血压患者总是按时吃降压药?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
当谈到高血压时,它的字面意思是血压升高。那么“血压”升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体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促进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合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管中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侧向压力。这种侧压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血压。 。事实上,人群血压呈连续正态分布,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因此,目前医生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基于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
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医生将把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医生或护士在不同的三天在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测量患者的血压,所谓的“诊室血压”就会出现收缩的迹象。如果血压大于或等于舒张压,则诊断为高血压。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有些人说他们以前从未测量过血压。第一次到医院测量血压时发现收缩压≥、舒张压≥,或者收缩压≥但舒张压< 90 mmHg 也属正常。虽然收缩压<140 mmHg,但舒张压≥90。 mmHg,此时,他的血压虽然没有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是他的血压状况也不是很好。医生一般建议患者在4周内复查两次,看看再次测量的血压值。进一步确定是否可以诊断高血压。大家一定要注意,诊室血压测量结果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而在家自行测量血压一般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辅助诊断,但它不能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
在医学上,医生以高血压的病因是否明确为标准,将高血压分为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继发性高血压一般是指由某些疾病或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10%,但随着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这一比例仍在上升。另一种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很多,至少有50种疾病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妊娠等。高血压、药物性高血压等。大多数继发性高血压通过治疗病因是可以治愈的。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一般是多因素的,尤其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血压升高的具体途径尚不清楚。一方面,遗传因素表现出高血压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一方患有高血压,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6%。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与饮食、精神压力和吸烟有关。饮食中钠的平均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显着正相关;高蛋白质摄入是血压升高的一个因素;饮酒量与血压水平呈线性相关,特别是与收缩压的相关性;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也是血压的助推剂。其他因素如体重增加也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肥胖类型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腹部肥胖的人容易患高血压。有些药物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如口服避孕药、甘草、非甾体抗炎药等。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不是一种同质性疾病,不同个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表明,可能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机制、肾脏机制、激素机制、血管机制、胰岛素抵抗等,涉及的内容技术性太强,在此不予赘述。
那么高血压患者该如何治疗呢?
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治愈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因此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才能维持血压稳定。我们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对于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蛋白尿等患者,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应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5岁至79岁的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如果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对于80岁及以上的患者,血压可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压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
1.生活方式干预。前面我们提到,饮食、精神压力、吸烟、肥胖等环境因素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因此,确诊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开始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步曲”——限盐、减肥多运动、戒烟戒酒、平和心态。研究表明,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如减少钠摄入量、减肥、定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常见健身方法),可以直接降低血压。压力效应。戒烟戒酒可以直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受到大力提倡。此外,医生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
2.药物治疗。首先开始药物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最新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但对于收缩压低于16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100毫米汞柱且未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会决定根据他们的病情和患者的意愿。暂停用药并使用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长达 3 个月。如果仍未达到目标,则重新开始药物治疗。
其次,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一般选择证据明确、能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A、B、C、D),即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这五类药物在降血压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A指ACE抑制剂和ARB。这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特别适合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后、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们可以改善预后。但严重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怀孕或计划怀孕的患者禁用。
B是β受体阻滞剂。它可以降低心率,特别是对于心率过快的患者。可用于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患者,以改善预后。可用于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缓解心绞痛症状。严重心动过缓患者禁用。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
C:CCB等药物就是所谓的钙通道阻滞剂。常见的药物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等,该类药物降压作用强,耐受性好,无绝对禁忌症,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更适合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面部潮红、踝关节水肿、心跳加快、牙龈增生等。
D为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较常用,特别是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低钾血症,且随着利尿剂用量的增加,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也增加。痛风患者通常禁用噻嗪类利尿剂。
近年来,由上述五大类药物组成的单丸复方制剂,因其服用方便、易于长期坚持,成为治疗高血压的新模式。在药物治疗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合并症和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药物。首选长效药物。长效制剂有利于日常血压的稳定控制,有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不过,在选择具体药物时,还是应该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选择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遵循三个原则:达标、稳定、综合管理。
首先,必须降低血压才能达到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才是根本。第二步是稳步降低血压。长期保持血压稳定至关重要。对此,医生会告诉患者要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再次,需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即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伴随的合并症。此外,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至80%的高血压病例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或肥胖、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和体力活动不足等。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建议我们大家都拥有并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热计划#
参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