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北长聚丰十足色十两银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解析

2024-12-22
来源:网络整理

清代河北“昌巨丰满彩”银锭十两。北京诚轩拍卖供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1日电(上官云)说起“银锭”,喜欢古装剧的朋友大概都见过类似的场景:一顿饭花几十两银子,随手扔掉。皇帝赏赐了一百两甚至一千两银子,一个人就能拎走……而且,这些银锭大多看起来像“山”字:两边有耳朵,有一个圆形的凸起。在中间。不过,在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古钱币鉴定专家左景华看来,对银元宝有这种印象的人,基本都是被一些古装剧“忽悠”了。里面的一些相关情节有点缺乏基础知识。认识。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历史上流通的真正的“银锭”是银锭,是古代货币的一种。因重量不同,又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故又称银两。银币始于汉代,流行于明清。唐、宋、金时期,银项圈是古代货币。因形似猪肾,人们俗称猪腰银。银锭仅在明代使用。 ,具有各种形状。

清代河南尉氏县产腰锭五两。北京诚轩拍卖供图

到了明英宗时期,朝廷承认了白银的实际地位,并将其指定为国家赋税的合法支付手段。大米、谷物折成白银存入国库,称为“金花银”。到张居正“一鞭法”改革时,一切赋税和劳力都要折成白银缴纳。白银从此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至少在纳税时是这样。

那么这些银锭是什么样的呢?左景华说,明清时期,各省银锭的“面貌”和重量都不同,少则一两、十两、五十两;少则一两,多则十两,多则五十两。贵州有小圆锭一两,四川有十两。 “四川白元宝”、有“凹槽”的云南银元宝、江西也有方形银元元宝,“可谓种类繁多,趣味无穷”。

清代陕西“商州兆吉”四两元宝。北京诚轩拍卖供图

“我曾经在电视剧里看到,有人在把‘银元宝’一一推出来,元宝两侧‘耳朵’之间的‘肚子’鼓了起来,这其实是人们的想象。当时中国的年画大多是这样画的,其实真正的银锭不是这样的。”左景华解释说,很多银锭都是基于模具的使用而“摇晃”的,“所以它们通常会堆起两个‘耳朵’或‘翅膀’,上面有水波纹,就是摇晃的痕迹。”

同样,在一些古装剧中,一个人悬赏“千两”甚至“万两”白银的场景,在左敬华看来也有点“不靠谱”。 “排除其他因素,一锭五十二银锭相当于今天四公斤左右,一千两就快八十公斤了,一个人搬起来很困难。”

北宋初期《贵阳狱库》银项圈五十两。北京诚轩拍卖供图

“明清时期,白银是主要货币,铜币大致相当于辅助币,通常用于‘找零’。”左景华半开玩笑地说,当大量使用白银时,白银就通常用纸币代替,而且携带方便。 “当时5两银子就够一家三五口吃几个月了。在清朝,50两银子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了。”

其实,银锭虽然不大,但是却能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左景华说,古代银锭大致分为官铸和私铸。官铸是税银,管理十分严格。 “成品银锭必须标明铸造地点、铸造年份、工匠姓名等。”

清代湖北省“光绪五年五月襄阳卫公吉乙”银锭五十两。北京诚轩拍卖供图

为什么还需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呢?左景华说,如果铸造的银两缺斤、缺银,或者用铅代替银,官员们可以立即检查回来。 “在古代,伪造银两是斩首罪。”

“银锭的鉴定主要根据形状等因素。比如北宋的银项圈,含金量为0.77%,按照今天的标准,可以算是金矿。但当时的炼制技术还不够,黄金又重,这些成分都会沉到银项圈的底部下面,这种银币背面的蜂窝散发着金色的光泽,这意味着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但是”而且含金量也很高。”左景华说,这些银币的信息非常多,“对于金融、税收的历史、金融货币的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超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