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辅导员社会实践育人机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

2024-12-25
来源:网络整理

摘要:实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在实践教育工作定位解读中,缺乏引导学生面对外部世界、融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指导,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极度贫乏等基本问题。缺乏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从“引领思维——桥梁思维——真知思维——价值思维”四种思维模式入手,构建高校辅导员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发展社会实践教育机制。高校辅导员实践教育机制。社会实践工作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社会实践;引领思想;价值导向;深度开发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实践教育过程中,要把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实践置于同等价值的核心,完成对“行万里路”方针的科学务实的回答,增强学生主动接触、融入社会的精神动力。

社会实践的深层次机制是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将社会实践理念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相结合,启发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成长。因此,确定正确的实践领导者是保证社会实践工作体系高效有序运行的首要因素。作为大学生引路的辅导员,他们日夜陪伴着学生。他们本身就扮演着指导者、指导者、领路者的角色。在社会实践教学和实践工作开展中,辅导员组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传授和全程指导作用,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赋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引领者”思维为指导,构建“引领思维——架桥思维——真知思维——价值思维”的四思维闭环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可以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能。对加强实践教育价值引导,辐射实践教育价值,锤炼学生社会实践技能,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科学化、循环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成效

社会实践是由社会主体、社会关系和个人组成的客观物质活动。是回馈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一词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 198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布的纪念“十二九”运动社会实践周48周年的通知中,首次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词。我们的国家。实践”的理念。进入新时代,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政策文件,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教育工作政策。同时,社会实践也被纳入第二课堂,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单。 2018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表明建立健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性。高校课堂教学体系,开辟了“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新格局。 202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教育工作的意见》,对社会实践工作提出新要求,引导高校合力打造“行走的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将带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练就一身本领,陶冶情操,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社会实践工作发展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培育、打磨和精心打造,实践方法日趋完善,实践体系日趋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调查、居民走访,到今天的红色学习、乡村支教、农业振兴,无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土壤中埋头苦干,在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记。写下了一首美妙的诗。

二、推动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现状回顾

从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师生切身感受来看,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深入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社会实践工作现已发展成为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教育、大众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等都与社会实践工作共生发展。教育的一些成果是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呈现。环环相扣的教育模式虽然具有教育连贯性强、时间跨度长等教育优势,但也导致学生思想固化严重、实践立场不够、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有的学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社会实践仅仅满足了个人第二课堂成长点的课程需求,严重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于塑造学生价值观、锤炼学生核心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意义。发展。同时,一些学校社会实践体系固化,创新意识不足。部分学生思想观念有限,活动创新意识不强。社会实践普遍停留在调研、参观、拍照、打卡等休闲活动模式,对于新兴业态和实践创新路径缺乏深入探索。至于个人素质和技能作为社会实践的核心要素,一些学生的能力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点。具体表现为:总结提炼能力薄弱,宣传报道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地区学校骨干队伍甚至人满为患,有的学生想参加社会实践却不知从何入手、无从参与。

(二)辅导员受教育程度有待提高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教育领导、全程教育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职责,与学生形成社会实践工作的两个翅膀。因此,培养一支思想先进、技能过硬、责任心强的辅导员队伍,对于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深入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每逢寒暑假,社会实践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严重同质化的现象。有的辅导员社会实践工作受教育程度不够,前期思考和规划不够,选择继续前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机械照搬,缺乏工作创新,未能形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工作路径和工作机制。有的辅导员言传身教、身行带头作用极差。他们缺乏对研究方法的解读、教学沟通技巧、精神总结的升华。在提炼学生实践成果的过程中缺乏观念的转变。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空间。

网站建设社会实践成果_成果实践网站社会建设怎么写_社会实践成果展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引领者”思维,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引领思维——架桥思维——真知思维——价值思维”的四思维闭环社会实践教育机制。辅导员小组,剖析实践精髓。创新实践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四思维闭环社会实践教育机制构建

(一)引领思想、铸魂

阐述社会实践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出发点。辅导员要把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化贯穿于实践全过程,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吃苦、肯拼搏的新时代好青年。在社会实践开始时,辅导员应以塑造社会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认识,明确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用生动的案例点燃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实践。 。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学校开设社会实践班,打造“青少年榜样分享会”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课堂、分享会、案例,将丰富的价值观具体化、转化为知识。由辅导员带领并邀请名师、优秀榜样、获奖团队等向学生进行演示,为即将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科普讲解,分享当地实际需求,介绍经验和做法,探讨自己的经历和成长,为大学生扣好社会实践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筑牢根基,筑牢家国情怀。

(二)提高桥梁思维品质

“如何让每一位大学生经历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已成为社会实践工作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围绕中心任务,抓住育人本质,为每个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铺平道路,是辅导员建设社会实践工作架构中的钢梁。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学校每年暑期坚持中心任务,落实推进“走思政课”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引领,立足时代确立实践主题,创造性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院,制定了“一班子、一主题、一班子、一条路线”的工作思路。参照挑战杯竞赛“揭榜、负责”的工作方式,由辅导员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遴选候选人、规划路线、确定主题、联系当地、调动资源、公布名单面向全校学生招生,避免学生去向困难。协调联系当地困难等实际问题,有效扩大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展现了辅导员和带头老师的前瞻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三)真知真思的提升

实践技能的提高是评价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效的重要因素。在活动之初或机制建设之初,辅导员应以教学指导为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实践方法,形成实践方法论,进而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激发头脑,焕发创新意识,结合新兴业态探索实践成果创新融合,推动社会实践创新发展。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社会实践工作室辅导员每年根据具体地点和活动对象构思活动方法,写出详细的研究提纲,并细化为与不同对象对话的不同方式,例如作为农民和工人。 、老人、妇女、送货小哥等,注意施暴者的行为和话题语言的选择。结合实际大纲,出发前对学生进行情景训练,提前进入实践状态,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学边练。我们先后开发出“用一瓶水说话”、“用援助之手破冰”等实用方法,有效解决了大学生说话难、做研究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方法汇编成书,借鉴同行的经验,继续传承适用于学生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培养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视觉效果的产生,学生自发的创新活动路径日益广泛。

以学校“践行复兴精神,打造红色旅游IP”实践团为例,团队中学生自发创作红桌游、红盲盒等文创产品,将社会实践的精神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文化创意产品。物质成就。团队先后举办“红色文物进校园”、“我为村卖花”等活动,用新载体、新方法丰富社会实践工作。博物馆红色文物“进校园”加深了与红色革命场所的联系,“我为农村卖花”潮流电商销售模式的应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的有力体现。振兴,为新业态融入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四)价值思维的升华

成果实践网站社会建设怎么写_社会实践成果展_网站建设社会实践成果

提高对“后社会实践”的认识,加快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对于提升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具有现实作用。帮助学生升华价值思维,让优秀学生得到表彰、事迹得到宣传、榜样力量得到传播、同伴影响力得到发挥,是构建四思维闭环社会的最终环节实践教育机制。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社会实践工作室辅导员注重广泛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力,致力于构建宣传矩阵,拓宽评奖平台,组建先锋宣传队伍。树立榜样,注重总结、表彰、宣传。 、重影响、重延续,形成社会实践教育闭环。他的实际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并荣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获奖团队通过“云课堂”、现场授课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有效弘扬榜样力量,辐射广大学生,形成品牌效应。

4. 总结

社会实践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辅导员“领军”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效果,构建社会实践机制,塑造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助推作用。进入新时代,辅导员要始终保持前瞻意识,更新知识体系,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不断为社会实践工作注入精神动力,在资源投入、路径规划、教育引导、宣传表彰等。深化社会实践教育实效,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参考

[1]戴文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路径分析[J].农村地区。农业。农民(B版),2024(02):62-64。

[2]陈彤,马晓江。创新模式——“思政大课”实践教育[N].山西青年报, 2024-01-23(008).DOI:10./ki..2024. 。

[3]孙楠,霍立军,高志超,等.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01): 189-191.

[4]韩非.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团班协同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探索——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0(06):36-41。

[5]尹汉鑫. “实践教育共同体”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6):103-10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