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目标是什么?只要你不断要求他朝着目标前进,但他还是达不到目标,他一定会发疯。
随着行业数字化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市区很难遇到人工收费的停车场,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出口不再有专人负责。所有司机都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并自行付款。就是这样。
但不同停车场合作的科技公司不同,二维码支付流程也不同。
常见的二维码支付一般分为两步:扫描二维码加载订单,点击支付激活支付功能并输入密码完成支付。
当然,也有一些大型平台会接入车载系统或者接入ETC,让用户实现真正的无感支付。
但最近,我常去的一个停车场的支付流程极其复杂,让我很困惑。
他们的付款流程如下:
扫描二维码后,出现了清晰的订单页面和大大的“支付按钮”。猜猜点击后会出现什么?
它不会启动支付过程,而是在新页面上弹出一个框,允许用户添加“常用车辆”。
添加常用车辆后有两个好处:
1、后续缴费无需录入车牌。
这是什么意思?我还没输入车牌呢!你想表达以后可以“无情付费”吗?不过,由于没有提到非接触式支付,所以可能不是特别方便。
2.享受车辆进出提醒服务
哦?防止我的车自行开走?或者你想监控你的家人是否开车到过这个停车场?
为什么!我为什么要添加它?
所以,点击十字。
等等,“不是我的车”按钮怎么样?我应该关闭弹出窗口,还是点击后出现“请添加您的车牌号”?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逻辑?
关闭弹窗后,我终于再次看到了订单页面。我可以付款吗?
且不说页面上下两块无孔不入的广告,后面的车就已经在催我了。我快速点击“立即付款”,然后就到了输入密码的时候了!
但是,但是,但是,竟然又是一个付款确认页面!
一个订单有四个跳转,其中三个是订单页面。为什么?
还怕用户看不清楚要花多少钱吗?或者说有什么技术壁垒吗?还是你是故意的?
此时,点击“前往支付”按钮后,终于被要求输入交易密码。我后面的车已经向我按了两次喇叭。
,不是我不想走,而是我实在走不开!
当然,最后一个页面实际上是h5调用的最终支付订单的“收银台”。与其他更流畅的流程相比,虽然在订单页面点击支付后可以直接输入支付密码,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页面已加载。转了几圈,这其实就是系统收银台自动调整支付渠道的界面。
这些圆圈是产品为了方便用户支付操作而自动跳转的。情景思维
在停车场付费的核心流程中,添加“添加常用车辆”等“屏蔽”流程是虚假需求吗?
司机在排队缴费时,需要添加常用车辆。这个过程的步骤并不简单。页面上的信息元素非常混乱。用户点击它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且点击后的页面似乎有广告(忘记截图了,不想再体验了)。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司机会添加车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增加常用车辆,针对这些用户推出优惠券,或者推出一些其他变现产品,在收取停车费的场景中真的合适吗?
这种商业模式真的有效吗?
我会因为我是你们家的一员而特意把车停在这里吗?
司机选择停车场时,最重要的因素不还是“附近”+“可用空间”吗?
因此,我很困惑。我认为这是因为平台试图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这给每次付费的用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不幸的是,在停车场景中,大多数用户别无选择。这是一个供需市场非常不平衡的场景。
当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时,就只能接受这种无脑的软件体验。
当然,如果想要在这个场景下找到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点,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例如,可以在用户支付成功后的提示页面添加醒目的“添加常用车辆”提醒,并表明添加后,下次就可以安心支付。
直接、有影响力、明显的提示,更容易引导用户添加。
而且,这个过程可以非常简单地完成,只需要用户点击一次就可以了。写在最后
提高效率是数字化的基础。
变现是数字化的生命力。
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这是任何数字产品团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