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与其他购物应用有很大不同:没有购物车。
用过拼多多的用户都知道,拼多多产品界面底部只有“单独购买”和“发起团购”两栏,并没有像其他电商平台那样的“加入购物车”选项。 不仅如此,选择购买后,您不会跳转到“确认订单”界面,而是直接进入支付页面。
购物车应该是所有电商平台的标配功能。 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来看,购物车不仅是必备功能,而且存在感很强——消费者很难适应。 一个没有购物车的应用程序。
然而,从下沉市场起家的拼多多并不具备购物车功能。 为什么?
弱化用户的“选择比较”场景
缩短消费决策时间
如果你想明白为什么拼多多没有购物车,你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有购物车。
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有购物车,比如电商巨头亚马逊,还有成立于1999年的当当网、卓越网。这些网站本身就是B2C网站,相当于“网上超市”。 作为一个“超市”,最大的想法就是如何让用户在这里购买更多的东西,而购物车的存在就是为他们实现这个目的。
不过,购物车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户做出决定的时间较长。 很多用户会将想要购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但可能很长时间不会下订单,这会导致电商网站的库存增加。
所以,拼多多的逻辑非常清晰。 其不设置购物车的一大原因是为了减少用户的决策时间,快速促进购买行为。
此外,从购物模式来看,拼多多主打团购和社交购物。 主要购物场景是多个朋友或购物者一起购买同一商品,期望用户即时购买; 而购物车解决方案是为同一用户购买多个不同的商品。 在这种场景下,用户期望更多地浏览并一起下订单。
换句话说,拼多多的核心逻辑是团购、发起团购或参与其他团购。 购物车在买了就走的方式下变得多余,失去了原有的场景价值。
拼多多的主营业务是“买”,而不是按原价单独购买。 “团购”是指一种产品需要多人集体购买,而团购本身具有时间敏感性,因此需要立即决定是否购买。 时间不等人。 如果失败,您将获得退款; 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花更少的钱。
大多数用户来拼多多买东西,他们更关心商品的价格。 因此,拼多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选择比较”的场景,通过各种限时促销强化价格优势,促使用户尽快做出决定,进入团购。 因此,购物车不适合购物场景。 这一切的背后,是拼多多对用户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
在品牌的“团建”特色下
购物车是多余的
拼多多不设立购物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购物车功能与建团玩法相冲突。
众所周知,拼多多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团建”。
用户团体购买的价格远低于单独购买的价格。 为了享受更低的价格,用户愿意分享链接,以提高团购的成功率。 依靠团购方式,拼多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微信生态内已获得大量用户。
如果拼多多加入“购物车”环节,相当于给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路径增加了一个冷静期,会减少团购低价带来的消费刺激,从而导致购买量下降。团购率。
当用户加入一个群体时,他们自然会关注某个产品。 无论是用户还是拼多多平台,以单品为主的拼团成功率最高,对于用户和平台来说都是双赢。
假设单次团购可以包含多个商品,那么每添加一个商品到列表中,团购的成功率就会更低。 我们来推导一下逻辑:
单品建群:建群成功率等于单品满足被分享人群需求的概率。 这个概率值必须小于等于1,大于等于0。如果一个人分享,群殴成功,成功率100%; 如果分享给2人,则团战成功,成功率50%,以此类推。
多商品团购:团购成功率等于各商品成功率的乘积。 每次乘以0到1之间的数字,概率值就会更低。 因此,多商品团购中的商品越多,团购成功率就越低。
因此,我们在拼多多看到的只是单品团购。 在单品团购场景下,用户直接团购和加入购物车的转化效果没有区别——最终订单中只下单了一件商品。 添加购物车不仅会增加GMV,而且不会让用户购买更多商品。 反而会增加他们不必要的运营成本。
所以,拼多多不需要购物车功能,拥有购物车是没有必要的。
洞察用户习惯
降低购买难度,优化购物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没有添加购物车功能,这也与拼多多的用户属性有关。
众所周知,拼多多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其早期的主要用户中有很多是以前从未接触过主流电商的中老年用户。 这是淘宝和京东长期忽视的一群人。 他们来自“五环外”,年龄普遍较大,没有网购习惯,不太喜欢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APP操作都不熟悉。
那么,对于这类用户来说,优化购买体验就极其重要,而优化购物体验首先要从简化流程、去除理解成本高昂的步骤开始。 在产品链接设计方面,尽量简单粗暴,因为链接中每增加一个环节都可能给用户带来麻烦,导致用户流失。
低线市场的用户购物时,不会在大型超市推购物车。 他们的购物场景基本上集中在食堂或者小超市。 购物车会增加他们的认知成本。
如果拼多多设置了“购物车”,也就是说,用户选择商品后,需要返回购物车页面,然后完成商品结算。 这对他们来说会涉及一定的运营成本。
这个成本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习惯网购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环节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在“购物车-结账”环节产生大量的费用。 订单丢失。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拼多多来说,前期打开局面最重要的是降低认知成本、减少识别噪音。
无论是简单的页面设计,还是没有购物车的产品结构,都足够简单,足够快。 只有换手率高了,交易量才会增加。 这也是拼多多区别于淘宝、京东的明显特征。
极致的“单品思维”下
品牌对购物车的依赖较弱
底层思维决定了平台的意识形态。
拼多多是典型的单品运营思维,没有购物车。 与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的购物车相比,拼多多追求更精细化的单个SKU的销售、评价和运营,目标是让单品走红。
由于精细化的单品策略,拼多多店铺的SKU比淘宝和京东要少。 拼多多商家销售的同目的单品数量远低于淘宝,这直接导致了对购物车的依赖。 不强。
拼多多在选品上更喜欢低价策略,而这种低价并不是干预或者引导,而是用户点击、购买、浏览的结果。
拼多多更像是网络版。 算法技术相当于一个买家,不断收集用户需求,推荐更合适的产品。
要知道拼多多2018年的总订单量已经超过了京东。 原因就在于极致单品思维下的高速周转。
拼多多作为电商的后来者,在环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向,更贴近其本质和性价比。
此次推出的百亿补贴大多是与品牌授权商合作,没有任何噱头和直接降价。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拼多多的枯燥毫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