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讨论和分享,还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教育方面,美国似乎被视为“学生创新的标杆”,而中国则被视为“只会做事的书”,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背后,是对中美教育差距的担忧,以及美国教育优于中国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个现象让我们思考,“中国教育”真的比“美国教育”差吗?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部分,高等教育之前的阶段(又称大学预教育)是通常意义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中美两国的教育时间长短与前一阶段的教育略有不同。我国实行“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高中前的九年为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需参加高中入学考试。
根据最终的高考成绩,确定要升入的高中,不及格的可以选择上职高中,这在全国都很常见;美国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的13年制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高中入学考试,初中毕业后,根据家庭所在地,高中升入高中, 根据学区的不同,美国一些州的学校也采用“小学七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教学制度。
在大学教育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中国学生高中毕业后,必须通过高考,通过高考成绩才能选择后续学校,这些学校分为两种类型,即普通本科四年制大学和三年制专业学校,专业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学士学位;美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入学考试,高中毕业生根据 SAT/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每年举行 5~6 次,学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成绩和他们通常的学校成绩和表现自行申请大学。除了职业学院和本科大学,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社区学院,持续两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成绩合格的可以选择继续转入四年制大学攻读本科学位。
社区学院和中国学院看起来有点相似,但因为起点不同——社区学院主要由社区支持,目的是普及教育,入学门槛和学费都很低,而学院则是高考不及格不学的无奈之举,所以两者本质上不能归类。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有两个非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考试——中考和高考,两者都几乎是“一生一考”,所以中国教育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和做题能力,而美国进入高中和大学的学术压力较小, 而高校看重那些有创造力的毕业生,所以更注重学生自身实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背后的真相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原则——帕累托准则,也被称为 82 准则。
这个标准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 ) 在 1906 年研究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财富分配后发布的:20% 的人口控制着 80% 的社会财富。后来,其他经济学家发现这个标准不仅适用于意大利,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并对其进行了推广。
这种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了贫富之间的社会结构性差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发达国家。
这
贫富差距的问题反映在教育上,这在教育中造成了“阶级分化”。其实,美国实施的正是这种差异化教育——上层的“精英教育”,底层的“快乐教育”。
为了
保证家庭地位的稳定,占据社会财富上层的“精英”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大量资金,将他们送到私立学校,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资源,而那些家庭一般甚至贫困的家庭只能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的学费便宜,私立学校的学费很高。
公立学校首先保障的是受教育权,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不会随便开除学生或让学生留级、辍学,很多人也因为管理太松懈而沾染了毒品。
根据纽约大学医学院 2019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超过三分之一 (34%) 的青少年在 6 月假期后第一次尝试了致幻剂 LSD,其次是大麻 (30%)、摇头丸 (30%) 和可卡因 (28%)。
私立学校的系统与国内学校系统类似。学生们每天六点半起床,下午五点放学,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和课后练习,上补习班,参加全方位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多样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简历,申请名校。
由此可见,美国的“精英”和普通民众接受的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这种脱离起跑线的教育,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分配进一步不平等,原生家庭不够强大的孩子,很难达到社会上层。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情况要好得多,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原生家庭之间差距的影响,从而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并找到满意的工作。
同样,在华语教育的严格管理模式下,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事物的概率大大降低。据统计,到 2022 年,中国青少年药物滥用比例仅占青少年总人口的 0.006%,是世界上青少年药物滥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这
中美教育的差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位在两国都有长期求学经历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晨宁说:“美国教育适合培养天才,而中国教育更适合普通大众。”
教育并不止于学校
替代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是心理学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孩子能够观察和积累父母的日常行为、动作和语言,然后通过大脑的主动处理,最后慢慢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这意味着,随着孩子的成长,以父母为榜样进行教学也很重要——他们的言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行为。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身边的“中国父母”太多了。
“中国父母”是指过于保护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以“这是为了你好”的名义进行控制,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不让孩子做学习之外的事情,总是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尤其是在大学专业的选择和职业规划方面。
正是因为这种过度保护和近乎自私的控制欲,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我评判和创造力——他们害怕父母会生气,所以只能跟着父母的想法走,中间不去想,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逃避时会以“父母不让”为借口。
杨江是国内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和翻译家,她曾在《记父》一文中写道,父亲从不要求她做任何事情,而是通过言行慢慢影响她。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杨江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同为著名现代作家的老舍曾深情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他说:“我从小就接触过数百位老师,但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母亲,即使她是文盲。”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背后,不仅优越的学校教育,开明家庭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的所有缺点都归咎于学校和老师。如果我们想改变今天中文教育的短板,家长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学会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决定。
总结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应该从一个孤立和静态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和进步的。在古代中国,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屈指可数,寻求朝廷高官地位的人大多是有权势的弟子。
现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即使是最贫困的孩子也能读到能写,有书可读,这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变化。
尽管我国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方面,但我们不应盲目地“拜外奉承”,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不根据实际而武断判断,是片面的言论,是盲目的。
更有需要的是,针对这些不合理性,国家在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比如颁布“新高考”制度,不再文理分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打破了“一生一次考试”的局面;再比如中小学减负政策,越来越注重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加了烹饪......到小学科目
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忽视或盯着现有的不足是不可取的,国外教育不一定代表都好,国内教育也不一定都是坏的,只是两种教育的优缺点相结合, 然后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改革才是长远的解决办法。
好了,本期到此结束,看完本期别忘了点赞、关注和转发我们。感谢您的支持,下一期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