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OPPO、vivo、中兴、金立、联想、魅族、努比亚,国内所有有名字的手机厂商似乎突然不再争夺手机销量,准备联手布局应用。做出大动作。
据小米、魅族、vivo等官方公告,3月20日,九大手机厂商将联合推出“快应用”标准,打造全新移动应用生态,瞄准快速扩张的微信小程序。
继2017年小米推出“直营服务”、魅族推出“快应用”、金立推出“即时应用”后,手机厂商们将基于生态联手出击,试图重新夺回应用分发的主导地位。
整个小程序生态这一年经历了风风雨雨,2018年势必会迎来全面爆发。作为新一代移动应用分发入口,小程序的趋势日渐明朗,竞争也迅速加剧。战线从手机QQ、浏览器、支付宝、手机淘宝到 App、微软PWA、.
此外,业内有传言称,今日头条可能推出小程序,百度类似直号的轻应用也可能回归。一场围绕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战役已经打响。
“快应用”对标“小程序”,手机厂商到底在做什么?
在当天公众号“小米开放平台”的推送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快应用采用前端技术栈开发并原生渲染,具有HTML 5页面和原生应用的双重优势。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只需点击即可使用,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些就是微信小程序的卖点:同样采用前端技术栈,同时具备HTML 5和App的双重优势。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快应用“点击即用”。
我们再回顾一下同样有这些卖点的支付宝小程序。对比微信和支付宝两个小程序平台的开发文档,除了因业务需求导致一些具体接口存在差异外,两者的接口和组件极其相似;事实上,开发者完全可以在自己手中使用它们。小程序可以几乎零成本从微信移植到支付宝。
知乎程序认为,虽然详细的开发文档尚未发布,但没有理由为同样采用前端技术的快应用建立另一套开发标准。否则,在标准、开发者培训、技术栈建设等方面都会出现重大问题。大大削弱快应用平台的竞争力。
因此,快应用很有可能会像支付宝一样,采用与微信小程序相同的开发标准,并尽力降低开发者的开发门槛,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小程序,尤其是微信小程序进行移植。到快App平台。
微信与手机厂商之间,谁能抢占手机桌面?
事实上,硬件销量竞争广泛的九大手机厂商能够共同推动快速应用标准,首先得益于之前已经建立的联盟关系。
早在2014年8月1日,国内一线手机厂商就成立了一个名为“硬核联盟”的组织,也称为“智能手机生态联盟”。万卡传媒联手当时六大手机厂商联合成立了商家。
“硬核联盟”实行业务共享,一家企业可以代表联盟共同洽谈,提高CP分配和渠道效率,通过一个接口实现与多家手机厂商的合作。主要针对优秀的游戏和应用产品,进行众推荐或联合推出。此次标准依然由“硬核联盟”推动,让手机厂商有一致行动和平台化分发的基础。
随着小程序的强势崛起,其实小米和魅族之所以急于推出自己的轻应用,不仅是因为微信在自己的App内构建了完整的互联网应用生态,还因为微信采用了系统规则直接将小程序访问到手机桌面。
“快应用”的推出看似是手机厂商的一场底层革命,但实际上是对微信在移动桌面端逆袭的被动应对。
对于微信来说,手机桌面小程序“快捷方式”的意义不仅是用户的便捷入口,也最大程度地延伸了微信的触角。每一个放置在手机桌面上的小程序都会成为用户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的方式。回到微信的入口,换句话说,每个小程序并不是在消耗微信流量,而是在给微信拉流量。利用移动桌面,微信在这种导流和回流中形成了非常稳定的闭环关系。
为此,手机厂商不仅失去了应用分发的价值,还斩断了预装和广告营销的红利。为此,手机厂商必须建立新的规则重构应用分发机制。这成为“快应用”推出的根本原因。
现在看来,用户体验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应用和小程序能够多快地在移动桌面上共存?桌面上会出现两个图标,对用户造成干扰吗?
场景流量大于搜索,“快应用”如何逆袭?
事实上,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都需要用户安装并注册相应的应用程序才能使用。不需要快速应用程序。您只需要拥有一台支持快应用标准的机器(甚至不需要换手机,只需要升级或更换系统固件)就可以使用快应用。此外,还可以直接从系统桌面访问快应用。直接开始。
这使得用户使用快应用的成本和使用路径比使用小程序要短得多。同时,由于减少了微信、支付宝的中间层,系统直接运行快捷应用。理论上来说,快应用的性能肯定优于小程序平台。
但尽管如此,推动快速应用仍然充满挑战。
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应用本身,而是用户对应用分发的不可逆转的习惯趋势。
微信形成的巨大流量场效应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这是移动应用商店无法实现的指数级差距。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在于手机厂商的另一张王牌,即桌面上的直接搜索功能可能无法达到预期。
为什么微信小程序弱化了搜索却开辟了近50个入口?其实是因为微信已经认清了未来应用分发的核心趋势,不是搜索,而是场景化分发。
微信颠覆了应用分发的基本逻辑。如果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的分布模式是搜索,依靠用户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应用;那么下半年的分布格局就是场景化体验。因此,“轻应用”还是“重应用”的问题是次要的。首要问题是,除了记住一些热门应用外,用户还会偶然用完大量应用并离开。这是在手机应用程序数量巨大之后。 ,不可逆转的用户习惯。
目前看来,真正的场景化只存在于微信、支付宝等头部应用中。微信作为社交应用,而支付宝作为交易工具,它们的小程序平台自然会提供具有平台特性的接口,比如微信小程序的分享群聊功能、支付宝的芝麻信用评分功能,以及两个小程序的所有功能。平台具备支付功能。这些功能是快应用本质上所缺乏的。
线下布局,“小程序码”争夺战还存在吗?
如果线上缺乏场景,那么线下,快应用能否赢回胜利呢?
事实上,短期内,小程序和快应用之间的竞争集中在线上,但未来真正的战场将在线下。这从今年微信小程序的关注焦点也可以看出。
如今,微信已经集成了小程序、微信支付、二维码扫描和持卡人功能,并将小程序传播到街道、酒店、超市、医院和机场的各个角落。小程序不仅仅是一个在线应用程序。相反,它成为了OMO(线上线下整合)的连接器。
相比线上,线下其实有更多的服务和应用场景,而线下直接触达用户的方式就是“码”,无论是微信的二维码、小程序码,还是支付宝的二维码,都成为了直接入口。
与微信、支付宝相比,手机厂商积累的线下商户以及拓展线下业务的能力不容小觑。尤其是众多手机厂商的共同努力,可以快速完成大量快应用材料的落地。一旦接触到用户,用户将选择扫描哪个“代码”可能充满变数。
不过,虽然手机厂商的本地推广能力是他们的强项,但如果想要真正服务于线下,快捷的申请形式就显得过于轻薄了。毕竟,小程序将不仅仅包含简单的应用体验,更是一个充满综合能力的功能信息集。目前尚不清楚即将推出的快应用能否支持支付、二维码扫描、用户数据、LBS、广告等功能。
此外,就线下而言,回忆扫码功能和用户扫码习惯也将是微信小程序的一个关键优势,尤其是当微信和支付宝已经牢牢占据用户心智的情况下,如果想要挤进去另外“院子的位置也不算太大。
最后,前进还将考验快应用标准联盟的凝聚力和决心。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如果只是想在线上打造纯粹的轻量级应用体验,那么机会确实不多;但如果他们想打响线上线下的全面战争,就必须把推动“快应用”的决心和战略意志,放在与销售手机设备同等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