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东汉摩崖刻石的艺术魅力与自然劲健之美

2024-12-29
来源:网络整理

《石门颂》刻于摩崖之上,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所刻。观其笔法,笔法奔放,点画如矛如戟,遒劲纵横。结构开阔、舒展、大方,波浪力自然。笔画的延续有时有断断续续,笔画断而意相连。此碑采用篆书、隶书,其转波动作如骏马腾空,大气磅礴。这种奔放的笔触,是汉代艺术追求气势、力量、速度的典型表现。它的组成是一个垂直的矩形,有行但没有列。字间距不均匀,疏而不散,密而不重。因文章格式而自然形成的长行和短行交替出现,还包含一些文字。错综复杂的尺寸排列,让这幅约2米高的巨幅书法作品在开放的气势中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韵律感。 《石门颂》不追求整齐、威严之美,而是体现自然之美、力量之美。有人将《石门颂》比作一首赞美石门开启的无声协奏曲。书法点线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其自然明快的动态美,体验其如音乐般的旋律和节奏。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集》中盛赞《石门颂》说:“他的文笔,真如野鹤、悠鸥,又仿佛是这就是六朝修秀派的开始。” 《三寮日记》刻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笔画虽然有起伏,但并不用力压,所以并不算太突出,笔画的节奏也不大。由此产生的点画隐藏了头部并保护了尾部,长度适中,稳定而有力。单个字符的结构也很独特。字的一半往往生硬呆板,另一半则笔画松散,打破了笔直相似的格局,使整个字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他的笔画雍容华贵,布局严谨,整个文笔活泼有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