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的起源与传说:闽菜之王的详细历史介绍

2024-12-29
来源:网络整理

佛跳墙是福州传统名菜,被誉为闽菜中的“第一菜”、“闽菜之王”。以下是佛跳墙的详细介绍:

一、由来及传说:

- 佛跳墙形成于1870年代,关于其起源有多种版本的传说。一种理论认为,一位餐馆老板受到一名乞丐的启发,他用破烂的陶罐混合剩菜,创造出一种奇怪的香气。另一种说法是,一位富婆用锅煮出山珍海味,香气引得高僧纷纷跳墙而去。另一种说法是,佛跳墙与万历皇帝爱吃的“三物”菜有关。 “三物”用的是烤蛤蜊、炸虾、田鸡腿、竹笋和鸡胸肉、海参、鳎鱼、鲨鱼。筋腱、肥鸡、猪蹄一起炖。但传承最完整、记载最详细的,却是郑春发所开发的。光绪二年(1876年),出使福州的布政使周濂在绍兴酒坛品尝了浙江厨师用猪肉、鸡肉、鸭肉等主料制作的“福寿全”菜。厨师郑春发模仿。郑春发对其进行改进,创制了这坛焖菜。后来坛开,肉香四溢,文人吟诵“坛开,肉香四溢,佛闻弃禅,跳墙而去”。从此,这道菜就以“佛跳墙”而闻名。

2、口味特点:口感醇厚,质地软嫩,肉香浓郁。食用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在一起,烂而不烂,各种物质相互渗透,形成味中带味。随着时代的发展,食材可以根据当代人的口味来选择,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烹饪方法,延续着“闻起来肉香浓郁,吃起来清淡细腻”的风味。

3、生产工艺:

- 选材考究:所用原料和配料达30余种,荤素搭配。肉类食材包括肉类、海鲜,素食食材包括蘑菇、新鲜水果等。高端佛跳墙采用炭火慢火慢煮,不同火候烹制。在食材的选择上,首选散养鸡鸭、广东采购的海味干货、本地蘑菇、冬笋,并选用绍兴定制的3年花雕酒调味。

- 工序复杂:经过十几道前期工序,将鲍鱼晒干,熬两汤,需要7天的时间,同样需要十几个小时。然后根据不同原料的性状和特点,放入酒坛中,进行焖煮。所用陶罐是福州长乐专门定制的。汤煮的时候,少量的盐会从罐子里漏出来,可以充分保留菜肴的水分。

4、营养价值:蛋白质、钙和核黄素极为丰富,血红蛋白铁的含量特别高,但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含量不足。对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贫血、外伤恢复期的人来说,它是一道“滋补佳肴”。

5、获得的荣誉:新中国成立后,《佛跳墙》成为国宴主菜; 1990年荣获“金鼎奖”; 2002年,“佛跳墙”被认定为“中国名宴”,同年再次荣获“金鼎奖”;2008年,“佛跳墙”的制作工艺被评为“中国名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佛跳墙已成为中国传统美食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味、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喜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