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生酷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也脍炙人口。
毛泽东8岁入私塾,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当代书法大师。早期的书法艺术归功于钟王,他在汉、魏、隋、章草、晋、唐等前人碑刻的基础上,进行了精深的努力,为他的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生的书法风格。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书法实践,经常阅读碑刻上的题词。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他总是读着、抄着金唐小楷的书法。随身携带佛法贴纸。其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源于张旭、怀素。中年后,他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奔放、跌宕、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话语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理性。
看着他的草书,目光不由自主地划过,顺着他字迹的线条和笔迹,时紧时密,时快时慢。被他的草书所营造的“光环”笼罩着,就像被现实生活中他的伟大所吸引。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来到江西省永都县。贺子珍和父亲知道他喜欢书法,习惯用毛笔写文书、写稿子,所以经常买笔墨砚给他准备。毛泽东喜欢使用毛笔和铅笔。他在江西、福建等地调查记录时多用铅笔,但起草毕业证书和书写材料时,却总是用毛笔。毛泽东尤其喜爱和珍惜“书房四宝”:笔、墨、砚、纸。他常说:“我用‘书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贺子珍还热爱书法,她能写出漂亮又漂亮的书法。她还非常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两人在江西结婚时,何先生亲自制作了一个多功能挎包送给毛泽东。这款单肩包是用一整块来自江西乡村的蓝色土布缝制而成。单肩包有很多口袋,可以装书房的四件宝物。这个挎包跟着毛泽东走遍了全国。他对门卫陈长风说:“无论我走到哪里,即使不吃饭、不洗脚,我也要先放置‘书房四宝’,以便随时工作和学习。”除了审阅文件、写文章外,毛泽东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练习书法。他说:“练习书法是一种很好的休息,一种积极的消遣,一种提神醒脑的方式。”难怪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个快捷实用的挎包。
贺子珍经常与毛泽东讨论书法艺术。毛泽东说:“要想写好字,就必须早起;要想写得漂亮,就必须勤奋练习;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工好。学书法,必须有的能力。”帖子、帖子“毛泽东主张书法要有风格,但不一定局限于一种风格。必须博采众长,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且必须适用”精致和流行的品味。
正是如此,毛泽东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涉猎范围很广。红军长征时,他在遵义县城北的娄山关。他看到一块石碑上刻着“楼山关”三个大字。毛泽东在这块石碑前驻足良久,连连叹息。他想了又想,不停地比划着手势,口中说道:“可惜,这块碑是哪个朝代的名人所制的!”他向陈长风问道。 “为什么要在‘娄山关’立碑?”同志们无法回答。毛泽东解释说:“关是重要的堡垒,是进出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石为界,以区分和标记地名。”还有一次,部队前往武夷关时,在一座寺庙里看到许多书法功力很高的碑刻。毛泽东也花时间研究它们。他说:“中国的寺庙也是书法的目的地,很多古寺庙都藏有珍贵的书法作品,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不仅热爱书法,而且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书法。他非常关心大家的学习和书法。他身边的很多同志,调到前线或外地工作后,都给主席写信,毛泽东都会批阅他们的笔迹。他经常告诉身边的人,谁的文化提高了,谁的字写得更好了。
确实,毛泽东一生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书房四宝”,他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
毛泽东写了很多著作,但他并没有具体论述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但从他平时关于书法的一些言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书法充满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直、交;笔画有虚实、动静;布局有线条的关系、黑与黑的关系。”你看,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2、言语要有骨气和精神。他指出:“人有相貌、筋骨、精神,人物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因此,写文章时,“初应如是写,多练后,应拟其形,取其神”。他说。曰:“文字与人一样,也有筋骨、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指人物的形体、气势、力度;所谓灵魂,是指人物的内在品质和魅力。 。一般来说,古人的文字北以骨,南以神。毛泽东主张有骨气、有精神。
3、心胸宽广,风格独特。毛泽东说:“学书法必须以技为本,学了之后还要用它。学书法必须有风格,但不一定局限于一种风格。要博采众长,博采众长。”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你自己的创新,你自己的风格,你的才能。”迷人。”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借鉴古人的经验并总结自己的实践而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可谓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大多是楷书,字体刚劲有力,有的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至1949年可称为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1940年代战乱环境下,他运筹帷幄。为了保证机要人员能够准确、快捷地沟通,他起草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行书,而不是草书。 1930年代的字体优雅,略长,从左到右略有倾斜。 1941年以后,就变得稍微从右向左倾斜,比如1941年给毛岸英、毛岸英的信以及前后起草的大量文字、电报。
1949年进京后,可以说是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条件有所好转。除了起草公务信函外,毛泽东还给亲友、故友、素未谋面的人写了一千多封回信。由此可见,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而且写得也越来越草率。然而,他的答复取决于收件人。他写给资深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信,大部分都是用草书写的,有的还写得非常草书。相反,他写给文化程度低的人的信,都是用草书写的。比较清晰、整洁。
从学生时代到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和他的笔有关系。新钢笔写出的笔画更加明显、突出。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技能和字体发生了变化。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了看整体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 1943年以前,《毛泽东》里的“毛”字一般是从上下来,然后这样转,一笔写下来的。 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三点,后竖钩。到了1948年和1949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从1948年2月修改中央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没有太大变化,但“泽东”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书法变得非常漂亮,这与他当时的书法练习有关。
进城后,毛泽东虽然工作仍然很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题字。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为毛泽东采购书籍、收藏字画,其中包括各种书法藏品。有数百块碑文和铭文。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休息时写下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常常写五遍、六遍、六遍、七遍、甚至十遍。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写过很多次,大部分是草书。毛泽东书法的最好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比如他写给华罗庚、章士钊的诗和书信都非常优美。读毛泽东的笔迹是一种享受。读完之后,我还想读。我每次读它都会受到启发。毛泽东的书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华老原标题: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越写越好,越写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