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的风险与监管:如何避免卷款跑路事件频发

2024-12-30
来源:网络整理

预付费消费不仅可以让商家保持稳定的客源和现金流,还可以让消费者获得一定的折扣。这是一种有利于刺激消费、繁荣经济的“双赢”交易方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商户预付费消费偏离正轨,“跑路”事件频发,且在后疫情时代愈演愈烈。这就造成了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等问题:

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_支付金融机构服务费的规定_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

1、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存在短板。虽然《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规定,商业预付卡包括单用途卡和多用途卡,分别由商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非金融机构发卡必须取得支付许可证。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预付卡发卡主体为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不具备发卡资格。同时要求预付卡相关企业自开展预付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发行预付卡。需要备案材料和备案程序,对资金存管也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惩戒措施,绝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不合格商户违规发行会员卡、超范围发行预付费消费卡的情况比比皆是。个体工商户发行预付卡。总而言之,“资金存管制度”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机关之间权责重叠,客观上加大了此类纠纷解决的难度。比如,健身房行业预付费消费的投诉最为集中。虽然该行业由SMG旅游部负责,但前者的运作并不需要后者的批准。因此,当“携款跑路”事件发生时,SMG旅游部门表示“无能为力”。当消费者向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时,却被告知“健身房消费问题由体育部门管辖”。

2、信用机制不健全,维权退款困难。诚信是预付费消费的前提。然而,一些商家却将预付费消费视为聚敛财富、致富的手段。通过虚假宣传、高额现金返利、各种打折活动等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后,商家立即态度转变、毁约,随意降低服务内容、标准和质量,有的甚至“关门歇业”、“圈钱”。 -制造和逃跑”。近年来,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汽车维修等领域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不少案件涉案金额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更有什者,一些商家擅自免除义务,以“最终解释权归店家”、“一经售出不退款”、“未使用商品自动清仓”等霸道条款限制消费者退卡、退款。过期”。付款等合法权益,并逃避责任。搜狐网披露,开展少儿篮球培训的南京万和天一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无法继续支付租金和员工工资,面临破产。今年3月30日,公司注册资本由300万元变更为10万元。培训班结束后,家长的学费就被收走了。当家长维权时,发现合同上已经约定,发生纠纷时,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仲裁,申请仲裁需要支付6000元仲裁费。

支付金融机构服务费的规定_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_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

3、“套路”多,逃避责任、风险转移。在预付费交易模式中,由于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判断商户的实际履约能力,无法预测商户潜在的违约风险。消费者向商户完成支付后,商户对资金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并通过各种手段,将经营过程中所有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转移给消费者。一旦商家陷入债务危机或出现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必然要承担风险。央视2023年7月17日报道“健身房低价促销‘逃走’消费者被蒙在鼓里,无路维权”。一些开展预付费的商家或公司,在收取大量预付款后,此类团队与原预付费企业合作,在不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私​​下协商付款。缴纳一定费用的法人转制方法,就是用偏远地区的单身人士甚至是限制消费的资深人士来代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从而实现原法人的金蝉脱壳。 “新法人”进行低价促销预充活动后,便全部辞职破产,“完美”地将风险单向转移给消费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