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科技数字3C集团 来源|雷科技(ID:)
不得不承认,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国产手机外观设计的灵感来源。 我并不是说国产手机“抄袭”,而是在很多手机上,我们都能隐约感觉到“这款手机有其他品牌的影子”。 虽然跟随可以减少“翻车”手机外观的概率,但盲目跟随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从自己身上学习别人的缺点。
6的“Fire Boil”相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在6推出之前,市面上已有不少主打拍照的手机,采用了凸出摄像头的设计,但这却是该品牌的“无奈之举”。 如果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大多数品牌都会想尽办法将相机扁平化。 镜片凸出。 6的出现让很多品牌意识到“摄像头突出是可以接受的”,正式拉开了“不受控制的摄像头突出”的序幕。
但为什么相机镜头一定要有一座小火山呢?
不是凸的相机不是好相机吗?
如果说“摄像头突出”是“症状”,那么“内部空间不足”就是背后的“原因”。 手机摄像头要突破手机背后的平面的根本原因是手机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摄像头。 如果我们继续细分这个结论,手机镜头的凸起其实是“摄像头模组厚度”、“手机厚度”和“模组堆叠”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个因素无需进一步解释。 只要手机整体厚度不变,摄像头模组越大,超出手机后盖的部分就会越多,突起也会更加明显。 随着拍照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手机摄像头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以往依靠小光圈、大景深的全焦段相机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手机拍摄的需求。 结构更复杂的自动对焦模块出现在手机配置列表中。
但与没有移动部件的全焦相机不同,为了让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清晰地拍摄出来,自动对焦相机必须有一个可以前后移动的对焦镜头组。 为了给对焦模块提供足够的行程,摄像头模块的尺寸也需要按比例“变厚”。 此外,手机传感器尺寸的增大也同步增加了摄像头模组的尺寸。
其次是手机厚度的变化。 从大趋势来看,智能手机一直朝着便携化的方向发展,而厚度是便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手机摄像头的尺寸不变,在手机越来越薄的今天,镜头模组也会像退潮的岩石一样“浮现”在手机背面。
至于“模块堆叠”,在我看来,其实是特定时期的品牌特征。 现代智能手机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组成。 由于手机整体体积有限,各个模块的位置成为厂商研究的重点。 例如,过去Face ID模块占据了手机顶部的大量空间,因此手机的多摄像头模块需要垂直放置,看起来像“红绿灯”。
尤其是在全面屏时代初期,为了给巨大的“刘海”让路,不少品牌都将摄像头模组尽可能地移出机身,阶梯式后置摄像头也很常见。 直到打孔全面屏技术成熟后,这种阶梯式后置摄像头模组才逐渐退出主流。
为了抹平火山口,手机品牌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那么,提高画质就必须以牺牲摄像头突出为代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刚才我们介绍了手机摄像头突出的三个原因。 品牌也可以从这里入手,解决摄像头突出的问题。 刚才已经提到了优化车身布局的方法。 很多品牌也开始通过增加机身厚度来增加电池容量,并将摄像头隐藏在背后。 那么如何进一步压缩手机摄像头模组的尺寸呢?
过去很多品牌给出的答案是潜望式镜头。 有句话说。 将光路水平放置确实可以减少手机摄像头模组的厚度,但问题是潜望式镜头通常只适合小尺寸传感器。 在“一寸大底”即将登陆手机的2021年,潜望式设计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
小米前段时间发布的“液态镜头”,是手机抚平火山口的又一个方向。
刚才我也说了,手机摄像头模组之所以这么大,对焦模组“功不可没”。 为了减少对焦模块对手机摄像头尺寸的影响,小米的“液态镜头”取代了传统的对焦模块,采用新型“液态镜头”来实现对焦。 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透明流体模拟的“透镜”可以快速改变形状,从而改变自身的光学参数,完成聚焦过程。
与传统相机模组相比,液态镜头虽然技术难度和成本较高,但可以在更小的尺寸内实现更大的对焦范围,例如允许使用长焦镜头进行微距摄影。 如果搭配多个液态镜头,甚至可以用单个感光元件覆盖手机的所有焦段。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用三摄模组所能达到的焦距覆盖,未来可以用一颗摄像头来替代。 所谓的化妆镜头也将失去意义,手机摄影技术也将翻开新的篇章。
到那时,所谓的“景深相机”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