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理财、购物、消费等功能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也可以使用手机号码轻松注册、绑定相应的网上虚拟账户。相反,有些人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因素更换手机号码后,却疏于解绑此前与对应账户绑定的手机号码。一旦该号码被他人注册并使用,他们就可以轻松获取该手机号码绑定的信息。网络虚拟账户权限,造成隐私侵犯、资金诈骗等,安全隐患极大,需要高度重视。
相互
关闭
案件
例子
1、2017年4月6日,洛阳市仙河区市民尹某向警方报案称,其手机号码被注销后,被他人注册使用。后经查明,尹某曾使用该号码绑定美团、淘宝等支付网站账户。随后,他通过短信验证修改了账户密码,多次购买共计花费4700元。
2、据报道,2017年7月6日,香洲市民王女士报警称,其手机号码被停用后,忘记在网贷平台解绑个人信息。随后,该号码被他人新注册并使用,他成功登录王某。王某的信息被冒用向某网贷平台账户借钱。
3、2017年9月7日,昆山市民王某报警称有人利用其支付宝账户向蚂蚁花呗借钱。据了解,王某的手机号码自2010年以来一直未使用过。后来,2017年7月,发现有人使用其手机号码登录其支付宝账户。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收到了“蚂蚁借钱”1万元的贷款。 。
案例分析
1、犯罪地点:犯罪地点为跨空间网络犯罪。
2、侵权对象:侵权对象为所有手机号码停用后未解绑网络虚拟身份的群体。
3、案件特点:除少数案件是恶意利用他人手机号码盗窃财物的案件外,大部分案件都是由于受害人本人的疏忽造成的。
4、作案手段:犯罪嫌疑人通过虚假身份或正规注册获得手机号码使用权后,首先使用该手机号码作为用户名登录各种理财、社交、购物等、以及游戏账号;其次,他点击“忘记密码”,然后通过短信验证修改密码,获得账户使用权;三是利用“免密码小额支付”或“手机号验证”功能操作账户进行消费、转账、贷款、诈骗等。
5、安全风险:首先,人们日常的网络虚拟身份中包含了大量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通讯好友、照片、证件等个人信息,犯罪嫌疑人在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直接侵犯个人隐私,或围绕此类个人信息进行欺诈。其次,理财、购物等账户直接与个人银行账户挂钩,犯罪嫌疑人可以利用这些账户通过转账、消费等方式盗取他人资金。最后,犯罪嫌疑人还可以利用“蚂蚁借钱”等网贷功能“理财贷借钱”冒用他人账户信息进行网络贷款,从而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
提醒广大市民,更换手机卡号时,必须解绑所有理财账户、电子邮箱、银行卡、各类APP、游戏账户,并且在使用支付宝账户时,不要为了图方便而开启快捷支付功能。
来自台州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