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触媒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从战时军需到战后复兴的邻苯二甲酸酐发展史

2025-01-02
来源:网络整理

日本触媒的历史

1941年~

与战时以军需物资生产为主不同,二战后的日本以复兴为首要目标,衣食住相关产业需求大幅增长。邻苯二甲酸酐于 1941 年开发出来,作为飞机涂料和合成树脂的原材料,需求量很大。二战后成为氯乙烯树脂不可缺少的增塑剂,广泛应用于服装、建材等领域。为乙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1年

成立合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1943年

开设吹田工厂

1949年

公司名称变更为“日本触媒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941年

日本首次成功工业化生产邻苯二甲酸酐

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追求方便、舒适的产品,以使生活更加丰富。在这些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背景下,支持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和不可或缺的化学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环氧乙烷于1959年开发出来,目前广泛用作PET树脂的原料,用于PET塑料瓶、聚酯纤维、建筑材料、洗涤剂等产品,为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

开设东京办事处(现东京总公司)

1952年

大阪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1956年

开设尼崎工厂

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1959年

开设川崎工厂(现川崎工厂千鸟工厂)

1960年

开设姬路工厂(现姬路工厂)

1961年

总公司搬迁至大阪市东区郡桥(现中央区)

1967年

开设川崎第二工厂(现川崎制作所浮岛工厂)

1968年

与美国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日光阿郎化学株式会社”

1969年

与美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日十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952年

苯氧化法成功实现顺丁烯二酸酐量产

1953年

通过自主技术在日本首次实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工业化生产

1955年

开始生产富马酸

1959年

通过自主技术在日本首次实现环氧乙烷的工业化生产

1960年

成立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生产公司并荣获大河内纪念奖

1962年

开始生产乙醇胺

1967年

建立氨氧化反应法邻苯二甲腈、苯甲腈生产技术,荣获有机化学奖(技术类)

1969年

开始生产乙烯亚胺

20世纪70年代~1980年代

面对日美贸易摩擦导致合纤厂家生产规模下降20%、OPEC上调原油价格等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开始大规模低价生产丙烯酸。费用由我们自己承担。丙烯酸被用作涂料和粘合剂的原料,还产生了高吸水性树脂“™CA”等各种丙烯酸衍生物。

1970年

关闭尼崎工厂

1971年

与东洋油墨制造株式会社合资成立

“日本聚合物工业株式会社”

1982年

与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合资成立

“日本甲基丙烯酸单体株式会社”

1988年

日本化工企业_化工日本企业有哪些_日本化工企业

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 NA, Inc.(现 Inc.)

开设三田工厂

筑波研究所成立

1970年

日本首次通过丙烯氧化法实现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的工业化生产

1972年

开始生产仲醇聚氧乙烯醚

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技术荣获大河内纪念生产奖

1973年

丙烯酸生产技术荣获科学技术厅长官奖

1974年

开始生产汽车催化剂

1976年

仲醇聚氧乙烯醚生产技术荣获石油学会科技进步奖

川崎第一工厂荣获通商产业大臣表彰优秀高压气体制造单位

1978年

仲醇聚氧乙烯醚生产技术荣获大川内纪念生产奖

1979年

开始生产球形微粒

姬路工厂荣获资源能源厅优秀热管理工厂奖

1982年

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中试工厂竣工

1985年

开始大规模生产高吸水性树脂

1987年

开始生产聚羧酸醚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技术荣获石油学会奖

开发甲基丙烯酸生产催化剂并荣获催化剂学会技术奖

建立多氟芳香族化合物高效合成方法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荣获有机化学学会奖(技术类)

1989年

开发氨干法烟气脱硝催化剂并荣获催化剂学会技术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有助于减轻育儿负担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高吸水性树脂“™CA”,极大地提高了婴儿纸尿裤的性能。通过使用这种具有优异吸水性和保水性的高吸水性树脂,纸尿裤的平均每日使用次数显着减少,减轻了育儿负担,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

1990年

在德国成立“GmbH”

与德国巴斯夫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有限公司”

在大分县取得新工厂用地

1991年

与韩国株式会社、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合资成立。

“MMA 公司(现为 LX MMA 公司)”

公司名称变更为“日本触媒株式会社”

1992年

与美国合资成立“ , INC.”

日本德固赛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ICT Co., Ltd.”

1994年

成立“NS有限公司”

1996年

成立“PT”。与印度尼西亚 Co., Ltd. 合资

关闭三田工厂

1997年

与美国Elf合资成立“NA, LLC”和“LP”

1998年

成立“(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在新加坡

吸收合并“日光阿郎化学株式会社”

1999年

在比利时成立“NV”

使“GmbH”成为子公司

1992年

开发乙撑亚胺新生产方法,荣获日本化学会化学技术奖

1996年

开发马来酰亚胺新生产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荣获日本化学会化学技术奖

1997年

日本化工企业_化工日本企业有哪些_日本化工企业

开始生产二恶英分解催化剂

2000年代

随着液晶电视更大更薄的趋势以及革命性智能手机的诞生和普及,用于平板显示器的光学薄膜的需求急剧增加。 2006年成功商业化的高功能丙烯酸树脂“™”是一种兼具高透明性、光学特性和耐热性的功能性聚合物,为数字终端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2000年

“GmbH”与“GmbH”合并并设置“PT”。作为印度尼西亚的子公司,

并更名为“PT”。

2002年

与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交换业务,接管其丙烯酸业务(设立爱媛工厂),并转让MMA单体业务

将“GmbH”的业务运营转移给“NV”管理

与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

2003年

与三井武田化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

「日本复合材料株式会社」

成立“日俊化学(张家港)有限公司”在中国

更名为“大兴海运株式会社”至“日实物流株式会社”

2004年

收购新加坡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丙烯酸业务(收购“PTE LTD”、“PTE.LTD.”)

开设上海办事处

2007年

开设韩国办事处

成立“日俊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

关闭爱媛工厂

2008年

收购并控股日本乳化株式会社、中日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并将两家公司设立为子公司。

台北办事处成立

2009年

关闭上海办事处

2000年

开始燃料电池材料业务

2002年

开始生产N-乙烯基吡咯烷酮

2003年

N-乙烯基吡咯烷酮生产技术荣获柯克帕特里克奖(公司)

苯酐设备拆解

2006年

开始生产光学材料用丙烯酸树脂

乙醇胺生产新技术还荣获日本化学会化学技术奖、化学工程学会技术奖、催化剂学会(技术部)学会奖三大奖项。

2007年

开发N-乙烯基-2-吡咯烷酮新生产方法,荣获日本化学会化学技术奖

2009年

二乙醇胺新生产技术荣获大川内纪念技术奖

2010年代 ~ 2020年代

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锂离子电池中用作电解液,起到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储存稳定性以及抑制电池组在低温到高温的宽温度范围内膨胀的作用。未来,为了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有望得到更大发展。

2012年

关闭台北办事处

2013年

“(亚洲)私人有限公司”与“PTE.LTD”合并。

2015年

关闭吹田工厂,将该地区作为研发基地,并将韩国办事处转变为当地法人实体。

成立“有限公司”

2017年

关闭 筑波地区研究所

2019年

制作“瑞纳公司”子公司

2014年

开发光学薄膜用含内酯环丙烯聚合物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荣获日本化学会化学技术奖

开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业务

2019年

中分子API合成设施竣工

2021年

因“开发高活性、高耐久性脱硝催化剂并阐明高性能表达机制”相关研究荣获催化剂工业协会技术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