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研究员接受采访,介绍了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的科研过程。孙子发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发)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建民研究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几何距离测量方法,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的宇宙学距离。这种几何方法具有传统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解决日益严重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哈勃持续危机”。
这篇重要的天文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权威期刊《自然天文学》( )上。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是提高黑洞质量和宇宙学距离测量精度的必要解决方案,而且非常及时和准确。这是令人兴奋的,并将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王建民研究员及其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后合影。孙子发 摄
王建民研究员15日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类星体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测量其宇宙学距离一直是天文学家面临的一大难题。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引力”)装置耗资近1亿欧元,历时10年完成,安装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甚大望远镜光学干涉阵列(VLTI)上。 2017年至2018年间,该团队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宽线区域的角直径为46微角秒,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活动星系核宽线区域的最高空间分辨率。
王建民团队自2012年起利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对活动星系核宽线区进行长期光谱监测。利用混响映射观测技术,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系统地开展了各种必要的分析。方法和软件,通过最大熵、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等方法,可以获得宽线区的物理尺度、宽线区的气体几何结构和动态状态,并测量中心黑洞的质量,为黑洞质量和宇宙学距离的高精度测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团队发布类星体3C 273干涉观测结果后,王建民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两组独立观测数据之间的互补性:观测到的是粗线区域的张角,而混响映射的是观察的是物理尺寸。这些的结合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距。该团队利用干涉数据,巧妙地结合丽江2.4米望远镜和美国斯图尔特天文台博克2.3米望远镜10年的响应测绘数据。通过综合建模和分析,他们得到3C 273的角距离为551.5兆秒。哈勃常数为每秒 71.5 公里每兆秒差距。
王建民指出,3C 273距地球约20亿光年,远远超过利用造父变星测距方法的极限。他带领团队联合分析/VLTI观测和响应映射观测,实现了类星体距离的直接测量,为解决“哈勃常数危机”提供了新方法,也开辟了精确测量宇宙和宇宙几何形状的新途径。研究宇宙的膨胀率和历史。一种新的方式。
目前,团队与王建民团队正在积极合作观测,扩大样本,预计未来将哈勃常数的测量精度提高到2%以上。未来五年,随着下一代观测能力显着提升,将有可能直接测量哈勃参数、研究宇宙膨胀历史、测试宇宙学模型。这将开启人类对宇宙学、暗物质和暗能量以及新物理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