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人民最大的民生,创业是就业的不竭源泉。近年来,深圳不断优化创业条件,营造创业氛围,加大创业支持力度,促进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创新创业逐渐成为全市就业主力,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
正值毕业季,2022年深圳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7万人,比去年增加8000人。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深圳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计划。今年,共向各类高校毕业生发放补助金1.76亿元,惠及8.49万人。此外,深圳各高校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播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指导等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一群毕业于深圳工业大学的青年创业者。
校企合作举办行业论坛
学校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
在深圳工业大学学生创业园,工业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吴小新正在与团队成员讨论创意珠宝设计方案。据了解,吴晓欣在求学期间通过学校搭建的参观、学习、交流平台,对珠宝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圳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深圳东黛时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晓欣告诉记者,学校会有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并且会定期举办行业论坛,邀请很多行业名人参加。与同学交流。他认为这是基石,因为他经常有机会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深圳工业大学是一所应用技术大学。老师们都有工作经验,对学生更有指导意义。
在观看和学习中,吴晓欣的创业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吴小新和同学组成了一个五人团队,专注于“智能珠宝”这个新兴领域,并于去年成功注册了公司。平日里,团队成员一边参与项目设计,一边通过学校创业大赛积累经验,从而解决了公司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问题。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创业,每年会给我们2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经济奖励。此外,创业大赛还提供高达20万元的创业经费支持。”吴小新说。
吴小新企业联合创始人邱自标表示,他们设计的戒指里嵌入了芯片,在社交圈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触碰手机后,即可在对方手机上显示个人微信名片。如果你是在求职,也可以设置一下自己的简历,以便对方可以轻松收到。
创业带动就业。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团队已从五人发展到十几人,致力于传统珠宝智能交互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吴晓欣说,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毕业了,但学校仍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孵化空间。未来,他们将继续坚定走“智能珠宝”的发展道路,加快数字化转型,将传统珠宝与数字化紧密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圳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园项目申请专利80项
21家公司注册成立
据了解,深圳大学生创业园自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资助项目120个,参与项目学生700人,资助金额1733万元。园区项目已申请专利80项,软件出版物20篇,发表论文18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5项,注册企业21家。
深圳工业大学学生创业园管理员黄雪介绍,学校是一个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已完善为包括创业文化平台、创业教育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等。平台。同时,学校还将为创业学生提供知识产权、税务、法律事务等政策解读的咨询服务。
截至目前,深圳工业大学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3.52%。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15.2%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外继续深造,1.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深圳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海轩表示,下一步,深圳工业大学将继续开展“走访企业找工作”行动,优化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展系列活动线上线下招聘会、线上讲座等形式,同时聚焦有需求群体,搭建就业援助平台,通过“一人一年级一户”为毕业生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一策”,并采取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指数连续6年位列第一
双创因“众”积动力,因“创”破茧成蝶。
今天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沃土正吸引着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于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怀着青春的激情加入创业大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在为创业提供沃土的同时,深圳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升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今年,为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创业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加大对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在提高贷款额度的同时,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深圳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37笔,贷款金额9.89亿元,有效缓解了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的问题,帮助小微企业创业稳就业,“保创业保就业”护航队”。
今年5月,深圳市发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报告(2021)显示,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指数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创业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创业质量全国领先。 “双创”业绩实现能力全国领先。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13%,是全国唯一占比超过30%的城市。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引领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全生态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大众创业周、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活动,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持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记者/唐睿嘉
视频制作/于元浩
编辑/庞世凡 关艳萍(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