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二黄”的唱腔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2023-12-13
来源:网络整理

京剧的唱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名牌组成,即所谓“皮黄调”。 关于这两大曲牌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我在这里不进行研究或讨论,仅介绍一下传统京剧曲牌的特点和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演唱结构、旋律模式和音色特点。 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在此,我们以老生唱法为例,简单描述和比较“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点。

在旋律的发展上,由于“西皮”跳入的音程较多,整体音域较高,所以其调式多以“锣”调为主。 因此,其旋律音色明亮、华丽、尖锐。 当用轻柔的节奏处理时,往往能表达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感。

当节奏轻快或强烈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昂的人物情感。 相比之下,“二黄”以渐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域较低。 其模式多以“商”模式为基础。 其旋律阴郁、庄严、平静。 节奏较慢时多用。 表达了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感; 节奏感强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悲伤、悲伤、愤怒的人物情感。 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唱(或起)位置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西皮》的唱位在弱拍上(例如2/4拍时,在弱拍上演唱;4/4拍时,在下一个强拍上演唱)。 《二黄》的唱位是强拍(任何拍子都适用)。 前者以弱拍演唱,强弱关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性和旋律的流畅性。 因此,西皮的歌声总给人一种轻柔流畅的感觉,如行云流水; 后者由于是用强劲的节拍演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庄重和力度。 因此,二黄的歌声总是给人一种平静、悲伤的感觉。 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还存在各种针对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腔调不仅衍生出反腔“西皮”、反腔“二黄”,还吸收了其他一些地方戏腔,如【南梆子】、【微信调调】等。 ]、[高伯子]、[华特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曲调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和调性特点,其旋律风格与“西皮”、“二黄”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或融合。 特别是胡琴的调音、位置与“西皮”、“二黄”相同。 “皮黄”,所以习惯上将这些侧重点分别归入“皮黄”栏目,如【西皮南梆子】、【西皮瓦调】、【二黄温馨调】、【二黄汉调】等。

说到声调的作用,就不能不说到节奏的运用。 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这是由“班体”所决定的。 其典型模式有:【原始模式】(2/4拍)、【慢板】、【三眼】(4/4拍)、【流水】、【快板】(1/4拍)、【宽松模式】 、【摇板】(自由节拍)等。【原始板】是基本(原始)板型,其他板型是在【原始板】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比如【慢板】、【三眼】等,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加倍,然后根据歌词、情感、速度的需要丰富旋律和节奏,使演唱的旋律更加饱满华丽; 而【流水】和【快板】则是将【原班】的旋律和节奏缩小,然后根据歌词、情感、速度的需要来使用。 要简化旋律和节奏,使歌唱旋律和节奏更加简洁、简单,增强力度; 又如【三板】和【摇板】,根据歌词、情感、速度的需要,自由调整【原板】的旋律和节奏。 拉伸或收紧可以增强歌唱表现力和戏剧效果。 和其他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慢,心情就越稳定、优雅,反之,心情就越活泼、激动。 不同的板型和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和风格以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 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 口音多、字数少的多用于抒情咏叹调,如《文照观》、《窗前明月照》中吴原的唱段【二黄慢板】,《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段。二黄微信慢板】】“海岛冰轮初转。” 曲调较少、人物较多的曲调用于叙事唱段,如《凤凰还巢》中程雪娥的唱段“我本应投靠母亲到北京”。 第三类“冲突”唱法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被单独划为一类,即当人物发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 比如《四郎探母》中杨彦惠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这几天皱着眉头的不只是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