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小学的学生通过微信使用学校通讯电话与家长联系。
今年暑假,因手机引发的家庭矛盾再次增多。 这不,开学季期间,不少市民因为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来到微信人民医院心理科咨询。 该科副主任医师宋乐欧说,开学第一周就有10多名咨询师来到门诊。
手机成瘾对孩子或家长来说是一个问题吗? 为了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一些家长采取的方法是否正确? 宋乐欧选取了几个案例进行分析,记者也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意见,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案例一
半夜偷偷玩手机
不管我说多少,我都不会听。
“天还没亮,儿子就躲在房间里拿着手机消瘦了好久!他不愿意说话,我说了一句话,他就垂头丧气了。” 这几天,豆豆(化名)的父亲心急如焚。
豆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 她通常很听话,也很独立。 这个假期,白天家里只有他和弟弟、阿姨三个人,而他的父母都在上班。 因为要做作业,怕自己无聊,豆豆爸爸就把手机留给了孩子用。 开学后,豆豆的老师反映孩子白天经常打哈欠,豆豆的爸爸猜测孩子晚上在玩手机。
果然。 “有一天凌晨三点,这孩子还躲在床上打游戏,真是沉迷手机了!” 豆豆的父亲说道。 他对孩子生气了,孩子答应不再玩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发现孩子正在拿着手机和手表玩游戏!
豆豆的父亲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儿子的问题。 他的儿子在某些课程或学习中需要使用手机。 如果只是没收手机的话,他下班回来就无法及时做作业了。
案例2
缺乏父母的照顾
上网排解孤独
“网线被拔掉时,她偷偷接上;手机藏起来时,她在柜子里翻箱倒柜;批评教育她也不在乎。我还要上班,不能24小时看着她”一天。” 开学前两周,乐乐(化名)妈妈带着孩子来看医生,边说边哭。
乐乐妈妈说:“我孩子在寄宿学校读初中,以前不是这样的,自从放假开始玩手机,作业就写不完,睡眠也不够。” ,而且我不想读书。我父母说的一切都很烦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 乐乐妈妈问道。 “给我你的手机。” 乐乐说道。 这种谈话在看医生之前每天需要重复很多次。 乐乐拿着手机在做什么呢? 看短视频、看电影、玩游戏,成了“消除烦躁”的“方式”。
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时间越来越长。 父母不肯给她手机,乐乐也有了大招:不再上学,甚至站在阳台上……“我担心她会做出冲动的事!” 乐乐妈妈哭了。

与乐乐单独聊天后,宋乐欧发现孩子缺乏照顾。 “我让妈妈陪我,但她不理我,她只忙着工作和照顾我弟弟!我上网就不那么孤单了!”
孩子的回答解决了乐乐妈妈的疑问。 “妈妈,我向您道歉,自从生了二胎之后,我确实少了对您的关注……”孩子听着。 开学前一周,母子一起读书、做家务、照顾弟弟。 乐乐渐渐地变了。 她不再玩手机,笑得更开心了。 回到学校后,她上课比以前更加认真了。
案例三
被父母骂了
他摔碎了手机
“我要崩溃了。” 这是一个月前紫菡(化名)妈妈见到宋乐欧时说的第一句话。
紫菡是一年级新生,高中时是寄宿学校名副其实的尖子生。 高中时不准带手机,但到了大学他就有了随意玩游戏的机会。 一年过去了,他的成绩勉强及格,这让他很苦恼。 “开学前,他会从中午12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玩,除了吃饭,他不会放下手机。”子涵的妈妈说。
第一次来诊所时,紫菡的妈妈接受了宋乐欧的建议,并与孩子达成了协议:逐渐减少上网时间,最后限制在每天2小时。 但一回到家,紫菡妈妈就不淡定了。 当她看到孩子玩游戏时,她就责骂她。 结果紫菡生气了,把手机摔了……
第二天,子涵的母亲带着孩子再次来到诊所寻求帮助。 宋乐欧说,你可以简单地要求孩子一周不要玩手机游戏,并告诉他们,他们会烦躁、不舒服,但很快就会过去。 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比如游泳、唱歌、聊天等。 ...缓解因不在线而带来的不安。
孩子:爱玩手机是有原因的
近日,建设路小学滨海校区一个班的信息技术老师对班上45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22人)进行了“我为什么玩手机”的调查。 数据结果值得深思。
1. 您有手机或电话手表吗?
使用手机或手机手表:85.96%; 无电子通讯设备:14.04%。
2.您的手机和手机手表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联系家长:97.76%; 查看信息:51.02%; 玩游戏:12.24%; 接触同学:44.9%; 其他:16.33%。
3. 您是如何获得手机或手机手表的?
新买的:34.69%,父母淘汰的:28.57%,天才的:10.2%,其他的:26.53%。

4. 您的父母对您使用手机或手机手表的态度如何?
强烈支持:22.45%,不支持:22.45%,无所谓:55.41%。
5.您通常把手机或手机手表放在哪里?
口袋里:44.9%,书包里:34.69%,父母保管:55.1%,从未带上学:26.53%。
6. 您使用过多少部手机或电话?
1手:38.78%,2手:36.73%,3手:6.12%,3手及以上:18.37%;
7. 您每天使用手机或手机手表吗?
10分钟以内:26.53%,10-20分钟:46.94%,20-30分钟:18.37%,30分钟以上:8.16%。
8.你认为手机是什么?
生活必需品:22.45%,可选:67.35%,基本不需要:22.45%。
9.您希望学校带手机吗?
希望:20.41%,不希望:22.45%,无所谓:57.14%。
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甜甜是一名小一年级学生。 他的父亲下班后玩手机游戏。 他也喜欢。 放学后,他玩父亲废弃的手机。 他玩游戏非常流畅,有时他的手速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他经常观看比赛直播。 他心中所想的是:“我想成为一名强大的游戏高手。”
紫妍正在上初一,喜欢看美容、化妆、穿衣、网络舞蹈等短视频……她说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慢慢学习。 高二学生小倩有自己的小圈子,喜欢二次元世界,每年都会参加动漫展。 她认为手机是一种社交方式。
正在读大学的丹丹认为,很多人离开手机就无法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空虚。 她也用过抖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很多内容都是虚假的、雷同的。 她喜欢看新闻,但可以控制看新闻的时间。
父母: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策略
如何阻止孩子过度玩手机? 家长们也有自己的绝招。 小兔爸爸的方法是:如果作业写得好,奖励10分钟的游戏时间。 他说,孩子改变了暑假期间每天玩一小时游戏的习惯。

芊芊的父亲认为,为孩子设定的底线不能随便改变,而必须做得适当,不能纵容。 周一至周五,手机由成人保管,可用于举报。 周末每天可以玩10分钟手机。 妞妞妈妈给孩子的手机手表设置为“上课期间不能使用,只能放学后使用”。
浩浩上一年级,从来没有用过手机。 放学后,他和妈妈下棋、聊天。 浩浩的妈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看书,从来不在他面前玩手机。 于先生不支持他10岁的女儿看手机。 他认为,如果他一开始就不给她手机玩,她就没有玩的兴趣。 相反,他会陪女儿读书、玩棋盘游戏。
何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开放。 他给读高中的女儿配备了一部手机,并安装了女儿最喜欢的软件。 他说,孩子只有周末出去玩或者旅行、学习时才能带手机; 其他时候,他们的手机都放在家里。
学校:大多数手机不允许带入校园
为了让孩子们放下手机,一些微信学校也在想办法。 “爸爸,你今天来接我的时候,带上你新买的舞鞋吧。” 昨天,建设路小学滨海校区六年级学生王艺瑾用学校电话联系上了父亲。
该校校长林毅表示,学校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接下来,手机、手表等电子产品也将被禁止。 为了方便学生在校期间与家长联系,今年5月学校各教学楼安装了多部电话,每个学生可以拨打3个家庭号码。
建设路小学副校长郑素春表示,学校会在放学回家时安排跳绳等体育活动,鼓励亲子活动,减少孩子接触电子设备。 育英寄宿学校周一至周五设有“无手机日”。 该校副校长牟英海表示,疫情期间,很多孩子每天都在电子设备身边。 开学之初,学校通过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成功“关机”。 松手”。
年级越高的孩子越难管理。 雁荡山旅游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但有一名学生瞒着老师把手机带进学校,半夜偷偷玩游戏。 由于长期不听话,无意上学,该学生退学了。
志林中学还在校内安装了80多部校内通讯电话,方便学生沟通。 该校副校长方春认为,让学生放下手机,重在引导和管理。 学校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无特殊原因不得接触电子设备。 带手机到校的学生,手机由老师保管,周末带回家。 如果学生需要上网查资料,老师会提供手机使用,也可以借用办公电脑。
专家:亲子沟通,共同成长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手机成瘾,理论上来说,持续超过12个月的行为就可以构成成瘾。来诊所的家长基本上都非常警惕,可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宋乐欧表示,爱玩手机、爱玩网络游戏并不一定意味着网瘾。
孩子无法控制地沉迷于游戏,显着减少其他日常活动,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和职业领域造成重大损害,如睡眠不规律、暴饮暴食、体力下降、脾气暴躁等,症状持续 世界卫生组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其定义为“游戏成瘾”,又称“游戏障碍”,并将其纳入精神疾病范畴。 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戴帽子”。
儿童手机或网络成瘾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和亲子关系因素。 在网络时代,不可能完全阻止儿童上网。 网络游戏广告只要曝光,就会影响到一些青少年。
宋乐鸥在门诊病例中发现: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概率非常高; 有些家长控制欲较强,与孩子的沟通采用命令式,这些孩子往往有暴力倾向,而一些攻击性、暴力性的网络游戏就符合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 也有一些家长习惯了批评沟通,孩子无论做什么总是错,无论怎么努力总是受到批评。 如果你责怪他们,孩子就会自卑、敏感,会用游戏中“一战成名”的感觉来填补内心的缺陷。
要戒除手机或网络成瘾,必须从父母开始。 如果孩子沉迷网络,家庭问题绝对是主要原因。 家长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回家时手机还放在手里吗? 尤其要对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看看是否有偏差。 一个在家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个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一个小时候只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很可能互联网会弥补一切丢失的。
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不要简单粗暴地抢,这样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也不能盲目地和孩子“做交易”。 最重要的是加强沟通。
宋乐欧表示,增加亲子沟通是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最好方法。 她建议:在微信上建立一个家庭群,经常聊天; 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分享有趣的事情; 晚上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运动,平复情绪; 周末,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看电影。 利用碎片时间加强沟通,了解实际需求。 这不是一个孩子改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家庭共同成长的过程。
“防止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而不是限制。在这个时代,不接触手机、不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当你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不会想着玩手机,”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