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京警方没有抓住嫌疑人,陈青(化名)可能还不知道“他是怎么被发现的”。
2018年1月20日,在南京做生意的陈青在一家餐馆吃夜宵时,被几名讨债人包围,遂报了警。民警到达现场后,了解到陈青平时喜欢使用某知名手机聊天工具,于是收债人就上网购买了该聊天工具的定位软件,并定位到了陈青聊天账号所在的位置。即时的。
果然,警方在讨债人的手机上发现了这款名为“App侦探”的定位软件,该软件可以对多种主流聊天工具进行实时定位。此案引起了南京市公安网安部门的重视,立即对其开发商、销售商、用户等展开调查。随后,警方抓获了“App侦探”定位软件开发者吴强(化名),并另外九人利用该软件进行非法定位。
据悉,这是国内破获的首例非法侵入手机App获取用户位置信息,为调查公司、追债公司甚至犯罪团伙提供人员追踪和技术定位的刑事案件。
“定位软件”的精确位置仅相差20至50米。
2018年3月26日,南京警方派出警力前往青海省海东市。在当地警方的支持下,他们在工棚内抓获了“应用侦探”的开发者、销售者吴强,并当场缴获了电脑、银行卡等作案工具。 。此外,还有9人因频繁使用该软件非法定位他人位置而被南京警方抓获。
鼓楼分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杨贵年表示,初步调查显示,该App软件是针对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开发的。通过破解聊天应用的安全防护系统,入侵并非法获取定位对象的经纬度。信息,从而非法获取他人的具体位置,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吴强,30岁,江西上饶人。从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技术员。因为喜欢黑客技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在网上卖手机聊天工具定位软件,但功能一般,于是他想自己开发一款定位精度更高的软件。
不久后,他破解了一款手机聊天程序的位置信息保护系统,创作了一款新的定位软件,将其命名为“App侦探”,并通过QQ群、微信群、聊天室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
“用户必须先在App软件上注册成为会员并充值,才能使用定位功能。如果对方在线,定位每次只需1元;如果对方不在线,定位每次收费10元。”后来他还开发了一些主流的聊天功能,工具的定位功能每次要100元。”杨桂年说。
根据警方多次调查实验,准确位置仅相差20米至50米。案发时,该定位软件两年内已吸引注册用户4000余人,其中充值金额超过1000元的近200人,涉案金额逾40万元。
定位软件被多个犯罪团伙使用
令人惊奇的是,这款定位软件不仅被个人非法使用,还成为国内80多家调查公司、追债公司实施违法行为的帮凶,帮助他们实时定位目标人员。
更令人震惊的是,国内很多涉黑犯罪团伙也在利用这款定位软件来定位这些团伙想要袭击的目标人的位置信息,进而实施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犯罪行为。
南京鼓楼警方梳理了4000多名注册用户,成功将其与南京另一起使用该定位软件的案件联系起来。这是一家性质邪恶的讨债公司,已被南京警方打掉。
“这款手机App定位软件的出现,给很多手机App软件服务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杨桂年表示,目前手机上App应用软件的开发原则大多是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增值服务。该定位软件所采用的定位技术原理可以在很多App应用上使用,风险极高。
目前吴强因涉嫌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移送审查起诉;另有两人因频繁非法使用该软件定位他人位置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已被移送审查起诉。三位利用该软件非法定位找到陈青的“讨债人”也被依法批评教育。
江苏警方表示,作为新型刑事案件,该案的出现不仅敲响了警钟,也对如何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如何有效保护每个App用户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引起监管部门和App服务的关注。企业运营商和手机用户都高度重视。
信息泄露的源头在哪里?
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安装App时,会在用户不选择的情况下自动获取个人信息,例如精确位置、通讯录、发送短信等。此类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很容易被“黑客”利用寻找漏洞并开发定位软件。这也是信息泄露的真正根源。
2018年8月23日,江苏省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移动应用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新闻发布会。现场软件测试显示,手机上下载了100多个移动应用程序,其中79个应用程序可以获得定位权限。在“短信和彩信”类别中,有23个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向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发送短信,96个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发送彩信。点击“电话和联系人”项,有14个可以监听通话和挂断电话的应用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获取的个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读取通讯录和短信”是最容易被读取的。
“现在大部分App都有获取位置的权限,而且是精准定位,GPS定位可以精确到10米。各个开发公司给出的理由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社交模块功能。”江苏智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陶若晨介绍,比如一款阅读软件解释说,定位后,你可以看到周围的人在读什么书,“但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功能,你只需要获取大概的信息即可。”位置许可,不需要精确的GPS定位。”
对于“读取通讯录和软件”信息,陶若晨表示,多数企业解释是需要验证码,避免用户重复注册,同时可以推荐使用软件。 “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地址簿和短信不包含在软件中。”该公司是完全透明的,建议消费者不要获得这样的权威。”
“其实我们能看到的权限设置并不是全部都有,还有很多消费者根本看不到手机上的权限设置,软件已经自动安装了。”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法律援助部工作人员付政说。
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浩树认为,大多数手机应用程序在安装前后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将获得哪些权限,以及收集和收集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和风险。获得许可后使用个人信息。同时,软件在获得权限时,并没有给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存在默认选择的现象,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定位软件背后滋生犯罪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使用关键词“虚拟定位”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共找到90条结果,其中包括诈骗、组织卖淫、敲诈勒索等各类案件。其中,2015年1例,2016年16例,2017年25例,2018年47例,2019年1例。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6年7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90后出生的苗涛在网上认识李某后建立了“恋爱”关系。交往过程中,他谎称自己来自北京,长期居住在美国,并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与李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取得信任后,他编造在美国出车祸、给李某购买电脑、手机、给奶奶和自己治病等理由,多次向李某借钱34万余元。法院判决显示,苗涛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另一起案件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判决书显示,2017年4月至7月,1994年出生的齐某伙同多人通过网络拉客介绍卖淫。其中,他们利用“天下下”软件虚拟定位上述酒店附近,利用微信中的“附近的人”功能让嫖客添加其为微信好友,通过微信向嫖娼信息发布,与嫖客讨论诸如卖淫之类的问题。 ,介绍妓女进行性交易。截至抓获时,齐某等人已介绍卖淫人员进行性交易900余次,共获利18万余元。
记者梳理发现,不法分子大多利用“虚拟定位”软件招募陌生人或获取陌生人信任,从而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组织卖淫等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大多是无业游民,也有大学生。他们年龄不等,盈利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扬钦指出,由于“虚拟定位”功能技术含量较低,相关软件在网络上泛滥,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犯下各种罪行。
她建议公安机关加大对“虚拟定位”软件的监管力度。对于各类节目提供者来说,应增强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不能等到出现重大损失才引起关注。这个时候,很多重大的社会危害已经发生了。”
中青报·中青在线 记者 李超 通讯员 苏功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本 11,2019 年 2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