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费支付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案

2025-01-13
来源:网络整理

【摘要】大学生网络消费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但网络消费和支付存在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支付不安全因素较多,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商家的诚信和诚信;技术漏洞和第三方支付机制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为此,有必要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安全支付,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加强大学生安全网络支付的学习。

【关键词】网络消费;非安全支付;影响因素

一、简介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全球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大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利用网络进行消费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国内外网络攻击频发,钓鱼网站层出不穷,给网络消费安全敲响了警钟。网络消费支付不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现有关于网络消费安全支付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一是研究我国网络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康以健(2010)[1]、李茂春(2010)[2]。 ];存在问题,李廷春(2009)[3]、龚冬梅(2010)[4]等人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其次,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结构和特征,如杨立峰、吴婷(2009)[5]。第三,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如宋晓欣(2010)[6]、杜经伟(2010)[7]。最后,学者们研究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在线支付存在的问题,如刘继峰(2010)[8];此外,雷怀平(2010)[9]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总之,现有研究文献对网络消费安全支付问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由于大学生支付能力有限以及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大学生需要更加关注网络消费的安全支付。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非安全支付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点。

2.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

(一)网络消费规模

移动支付的调查研究_调查支付移动研究报告_关于移动支付的调查问卷报告

总体来看,网络消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形态。各种本土化的网购商业模式从模仿、引进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业态,主导了国内网购市场,并成为国际网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长忠,2011)[10]。据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比2010年底增加2770万。 2011年1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含企业级B2B贸易)年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可见,我国网络消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规模也在快速上升。据公布的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1700万大学生中超过四分之一喜欢网购,网购规模达430万。

(二)网络消费类型

消费经济学指出,消费水平是考察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1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不断增加。据2011年9月发布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均月支出为980元,这也为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上消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具体来看,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四大方面。再加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将会涉及更多类型的网络消费。

(三)网上消费网站选择

目前,大学生经常访问多个网站进行网上消费,如淘宝、当当、卓越、易趣、凡客等。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通过淘宝购物,其次是当当网(30%)和卓​​越网。 .com (25%)。大学生选择淘宝、当当、卓越网是因为网上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价格也比较便宜(宋朝阳,2009)[12]。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消费涉及的网站相对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消费的支付安全。

(四)网上消费支付方式

据2011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从2010年底的1.37亿增长到2011年中的1.53亿,增长11.7%。大学生网上消费支付方式主要采用线下支付和网上支付。其中,线下支付较为传统,包括货到付款、通过邮局、银行汇款等;在线支付即在线支付,买家直接在网上完成支付。这种支付方式还包括银行卡网上转账支付、电子现金、电子支付等支票、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支付和移动支付等[13]。其中,通过第三方支付,大学生网上消费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关于移动支付的调查问卷报告_调查支付移动研究报告_移动支付的调查研究

总之,大学生网络消费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带来实惠,但在支付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非安全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非安全支付影响因素

(一)法律监管层面

我国网络消费安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涉及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不安全事件充分说明,我国目前涉及网络消费安全支付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对于网络消费而言,网络法律法规的立法才刚刚开始。虽然《电子签名法》已经颁布,但仍需建立健全安全、便捷、高效的电子支付系统,制定法律规范调整网上交易行为,建立和维护网上交易信用记录和安全保障体系等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建立和加强消费者对互联网信任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

(2)商户级别

当前,网络安全完整性问题日益严重。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存在大量互联网滥用行为。近8.0%的网民在半年内遭遇过网购消费滥用行为,该群体网民规模达3880万。因此,20%的人认为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或全部信息是可靠的,超过一半的人对此采取50-50的态度。 22%的网民认为大部分或全部信息可靠,而只有14%的非网民认为大部分或全部信息可靠。 (见表1)。网民仍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网上消费和支付的不安全感。可见,网络本身的不安全性使得网上消费不安全,进而导致网上支付不安全。此外,不少企业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这不仅体现在商家收到大学生付款却不发货,而且即使发货也没有满足大学生的真实消费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