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共建绿色家园,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渔港公园举行,吸引了500余名市民参与。 (据《湛江日报》12月19日报道)
在《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举办“共建绿色家园,推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垃圾分类转马、扔垃圾分类沙袋等游戏寓教于乐,促进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垃圾分类看似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垃圾分类日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尚。不断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养成习惯,实现从“我要分类”到“我要分类”、从“教我分类”到“我会分类”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推动从源头减废。 ,资源利用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的长远目标,仅仅依靠少量的宣传活动是不够的。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在日常应用场景中出台有效措施,鼓励更多公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些城市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开发专门的垃圾分类APP,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垃圾分类指南和积分兑换平台。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垃圾即可快速知道其所属类别,并可根据类别赚取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这种做法巧妙地利用科技的力量,让垃圾分类变得有趣、直观,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参与热情。例如,河北省邢台市依靠第三方环卫公司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线上预约下单、线下专人上门采购。打造了“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全产业链生活服务平台,大大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废品的浪费。自己堆积和出售的负担。回收的废旧物资由专用车辆运输至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行压缩包装,然后出售给有资质的资源回收加工厂,实现“闭环”。提倡定点投放,做好选址设计和宣传引导,而不是“拆除”原有垃圾桶;升级垃圾房,增加排料口自动感应、定时喷雾除臭等功能,让投放体验更佳;开发小程序,方便用户在线预约上门回收或检查服务点,促进低值垃圾有效回收……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公民参与度不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力度不断加大。
实践证明,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也需要健全的机制和配套设施。服务越精细、配套设施越齐全,越能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越能促进垃圾分类取得实效。如何结合湛江实际,探索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如何实现就地分离、运输、分类处理、有效回收的良性循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