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农村学校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完善等挑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三年行动中提出了农村学校提升“三阶段优化”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学校诊断、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三个阶段,激发学校内部潜力、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阶段是对学校现状的深入诊断。在农村学校深度诊断前期,由广东第二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省市著名教研专家、地方教育督导专家和优秀农村教师组成的“四方协作组”学校校长。对5所试点农村学校进行类型诊断。
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协作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学校诊断指标体系。通过校园文化巡视、教学管理资料审核、课堂观摩、访谈问卷等方式,深入剖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根源。并提出改进计划。在梳理诊断报告时,协作团队充分考虑了农村学校的独特环境和具体需求,重点分析了人、财、物的配置。同时,我们主张重视家长和社会的参与,通过建立家校协作关系,共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阶段是完善实施和过程监控。激发学校内在潜力是改善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在协同团队的指导下,试点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校本实践,夯实办学理念,培养管理团队,探索构建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和创新。实施过程中,帮助乡村学校优化管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强化校本培训,营造深度学习环境,实施多重评价,打造鲜明教育特色和精美校园文化是乡村学校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与团队合作改进工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通过高校专家、名师、名校长在学生发展、课程教学、特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持续支持,推动农村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试点学校中,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教育。例如,揭阳师范附属小学注重自主教育、莲花学校致力于自信教育、榕东中学倡导快乐教育……帮助教师在改进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教育特点和需求,重构乡村教育。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持续学习的态度,通过专业发展社区的支持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阶段是协同改进的有效性评估。协作组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提升程度进行阶段性评估,注重改善措施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相互促进。阶段性评价结果不仅为学校的持续改进提供反馈,而且形成良性循环的促进机制。
试点学校与全区农村学校携手合作,分享改进成果。各方共同梳理学校改善过程中积累的目标、策略和经验,总结农村学校改善的可行路径和协同改善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五所试点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例如,梅云华侨中学的传统文化“英语歌舞”已在潮汕地区广泛传播,申请省市级项目数量位居全区前列;莲花学校学生返校增多;古溪中学农村体育项目蓬勃发展,特长生不断涌现。这些结果不仅论证了改进的实际效果,也验证了“三阶优化”模型的可行性,也可供其他学校参考。协作组帮助试点学校将愿景变为现实,将目标转化为实际成果,将实施策略形成特色亮点和创新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学校整体教育水平。
在三年的改进行动中,协同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和督导,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方案,持续监测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确保了教育改进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阶优化”为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深入诊断、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农村学校转变了教与学观念,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显着提升。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农村学校,也为其他类型学校提供了参考框架,从而有助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1月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