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嘻哈音乐仍然被视为“坏男孩”的标签; 但到了 2020 年,有了“This!” 是《街舞3》(以下简称《街舞》)等系列综艺节目的播出。 “Hip-hop”成为“Rap”后,成为另一种很有前途甚至最受欢迎的街头文化,并持续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 人们。
2018年被称为“嘻哈元年”。 更准确地说,这是嘻哈圈商业化开始的元年。 随着两档街舞节目的出现,韩宇、冯铮、肖洁、杨文浩等街舞大神进入大众视野。 除了网络综艺之外,街舞也越来越受到公共平台的认可。 《舞世》推出暑期特别节目《街舞集结》、《街舞英雄》; 江苏卫视的《蒙面舞者》、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都以街舞为特色。
随后,综艺节目也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舞者的课程和比赛增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近五年来,舞蹈相关企业的年注册量也逐年增加。 从2015年的1.87万户到2019年的3.92万户,五年增长率达到110%。 一些老牌街舞院校的学生群体大幅增加,一些街舞工作室甚至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 冯正、韩宇、杨文浩等舞者也有自己的品牌,可以拓展到时尚品牌、鞋子、衣服等。 一些人气选手已经开始商演、巡演,甚至频频出现在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和跨界纪录片拍摄、发行自己的EP作品等,今年《街舞》总决赛计划将往届选手带回来。 总导演鲁伟明显感觉他们现在的演出和课多了,舞者的时间也很充实。
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嘻哈已经走向甚至完成了“出圈”?
一个起源
街舞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城市黑人穷人的舞蹈。 20世纪80、90年代,嘻哈传入中国,首先在微信、微信、微信等大城市流行起来。 随着1984年以嘻哈为主题的电影《霹雳舞》传入中国,“霹雳舞”开始席卷中国舞厅。 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一代组合HOT的走红,也让“嘻哈”的概念在中国逐渐开始发酵。 另一位对早期嘻哈音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机器人舞和月球步引起了轰动。
中国不同地区的街舞特点也不同,以微信、微信、微信三个城市为中心。 由于微信街舞出现早,经济基础好,街舞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 广东省嘻哈相关企业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 微信很早就推出了系统、正规的街舞培训。 微信嘻哈文化虽然兴起较晚,但风格比较全面,已成为国内嘻哈文化最活跃的地方。
事实上,在综艺节目出现之前,嘻哈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已经非常高了。 “街舞”项目总经理刘东说,经常有人给他发建筑工人在工地休息时跳街舞的照片,他们真的很擅长。 “嘻哈是小众文化中最受欢迎的。”
(雷鬼舞)
它起源于牙买加,随着雷鬼音乐在法国和美国的传播和发展,开始进入流行文化和公众视野。 雷鬼舞是一种很原始的舞蹈,早期出现在酒吧里。 它有很多扭髋动作。 其特点是“性感”和“力量”,动作热情、狂野。
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以丰富、轻快的脚步变化来表达舞曲的舞蹈类型。 它常常是即兴创作的,强调快速而复杂的以脚为导向的舞步,结合躯干的流畅动作,以及地板动作,分为三类:(张力)、(步法)和(高踢腿)。
(地板舞)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成形。 当时,很多DJ在街头举办音乐派对,越来越多的人在没有歌词的插曲中跳舞。 其中一位DJ发明了将两个转盘的间奏拼接在一起以获得更长的舞蹈时间的想法,这就产生了Beat(间歇节奏)的音乐形式,他所跳的舞蹈被称为Beat。 现在的舞蹈融合了巴西战舞、体操、中国武术等大量不同的元素和动作。 其中包括大量双手着地的快速步法动作、倒立定格动作以及地面或空中的高难度旋转,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锁舞)
这个名字来源于“锁定”的动作概念,意思是从非常快速的动作中冻结,然后停在特定的姿势,短暂地保持该姿势,然后继续恢复到原来的速度。 。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它逐渐成熟。 目前流行的大多依靠肘关节“锁定”,快速有力地突出并锁定头部、肩膀、手臂、臀部等部位,营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美感和力量感。
嘻哈(嘻哈舞蹈)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街舞类型。 嘻哈是最具代表性的动作UP Down(上下)、C-walk(C舞步)、(摇摆)的组合。 它的种类极其丰富,使用头、颈、肩、上肢和躯干等关节。 它是屈、伸、旋转、盘旋、摆动和波浪形扭转的连贯组合。 街舞的特点是爆发力强,舞蹈时身体的动作也比其他舞蹈更加夸张,以全身的活力带来激情的感觉。
B上升
2018年的街舞综艺给行业带来了分水岭,让街舞行业获得了商业洞察。 品牌开始在命名比赛上投入资金。 据统计,在街舞比赛方面,CHUC全国街舞联盟各单位每年组织各类比赛超过600场。 旗下WDG中国(微信)国际街舞大赛、江小白JUST国际街舞大赛、微信爆舞阵线国际街舞大赛、广东现实生活潮流文化周等赛事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街舞赛事品牌。
小A从2007年读高中时开始接触街舞,至今已跳了十多年。 小A感受最深的是,《街舞》节目之后,行业变得更加热闹,外来者纷纷进入线下比赛。 以前只有舞者来参加比赛,但现在一半的人都是舞者的粉丝。 2018年《街舞》上映前,陆伟去参加一场街舞比赛,发现现场只有几百人。 前两年,比赛门口聚集了粉丝,大家都买票入场。 这也让学员们非常高兴。 2018年,杨文浩率先举办个人演出。 在此之前,嘻哈圈内还没有出现过个人表演。 且不说舞者的个人号召力,一个人跳两个小时的舞,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帮助舞者。 安排嘉宾设置,如何跳舞不累。
人口红利是嘻哈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 在世界上,中国是舞者最赚钱的地方。 疫情之前,全球60%到70%最优秀的舞者都在中国。 例如,法国嘻哈舞者布布已经来中国多年教学和参加比赛。 目前,全球嘻哈从业者受到的最好“待遇”是法国双胞胎组合Les。 他们在电影《黑衣人:全球追捕》中饰演外星反派,还演唱了碧昂丝。 舞者将参加巡演。 国外舞者大多是大牌明星演唱会的编舞,很少有代言或商业机会。 即使在综艺节目中,舞者也能轻松获得数万人的舞台,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只有法国等少数赛事拥有超过5000人的舞台。
(振动舞)
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美国西海岸。 它的灵感来自于不同的理论,例如模仿机器人的哑剧表演、舞蹈的快速停顿以及 20 世纪 60 年代流行的舞蹈动作 Jerk。 最基本的元素是POP,是指通过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而达到的振动效果,一般包括手臂、腿部、胸部、肩膀和颈部等,常与(机器人)、波浪(电流)结合,(滑步)等待不同风格和技巧的表演。
(舞蹈)
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大量旋转和挥动的手臂以及性感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迪斯科和放克音乐。 最初,男性舞者常常女扮男装进行表演,其特点是上肢快速旋转和旋转。
(欺骗性的舞蹈)
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洛杉矶,是一种将嘻哈文化与情感紧密结合的舞蹈。 早期的霸天虎舞蹈深受小丑舞的影响,采用面部化妆和自由式舞蹈动作,通常以格斗舞的形式出现。 但霸天虎的舞蹈是穿着小丑服装表演的。 风格与Hip-hop类似,但更加狂野和夸张。 它被解读为一种通过激烈的动作来宣泄和升华内心负面情绪的舞蹈。
JAZZ(爵士舞)
爵士舞是一种快速而充满活力的节奏舞蹈。 提臀、扭腰、扭身是爵士舞的主要特点。 它的本质是一种自由简单的表达方式,直接用身体表达内心的感受。 通过碰撞、摇晃和扭曲来表达。 它的特点是可以自由地舞蹈,不像古典芭蕾或现代舞那样受约束,坚持固定的姿势。 爵士舞是伴随着美国传统爵士音乐一起成长起来的,后来又加入了踢踏舞、礼帽舞、手杖舞和百老汇舞。 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与爵士舞相关的动作、节奏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演变。
C分层
综艺节目带来的只是顶级舞者生活的改善。 有了著名舞者,商业活动和广告代言从2到30万到4到50万不等,但大多数舞者的物质收入并没有提高。 它不大。 按每班200元的学费计算,一般工作室的街舞老师月收入在7000元左右。 《街舞》节目开办后,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收入只有一万多,街舞行业底层的人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变化。 鲁伟也坦言,该计划带来的红利对金字塔顶端的人影响最大。 如果他不在节目中,那就是“两个世界”。 “即使他只是节目里的前400名,他连毛巾都没有拿到,但他来了节目,回去了,如果我们再教课,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上课。”
与其他选秀节目相比,街舞更难突围。 舞者不像练习生那样思考如何迎合观众。 舞者不是偶像。 他们想做他们自己。 即使参加综艺,大多数舞者最后都会回归。 嘻哈圈。 毫无疑问,综艺节目带来了人气和大量粉丝,但对于《街舞》的参赛者来说,最终被大众所熟悉的只有极少数像GAI这样的说唱明星。
人才缺口也是这个圈子面临的问题。 据鲁伟观察,目前街舞选手之间存在差距。 《街舞》的参赛者都是80、2000年代出生的人,实力都很强。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是最早接触嘻哈的一批人,比如韩愈、冯铮。 后来断线的原因是那一代的父母比较关心。 与芭蕾舞和其他舞蹈不同,街舞有专业的舞蹈团。 不管你跳得多好,那也仅此而已。 我在培训机构当老师,都是私立机构。 2000后出生的父母普遍比较年轻,思想也比较开放。 圈内专业分工也存在“脱节”。 以前的嘻哈圈子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封闭的,大家都只是在这个圈子里跳舞。 现在有更好的比赛和更多的教学机会,但舞者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多舞者认为自己不懂得包装、不做广告,只知道跳舞,不知道如何利用这股浪潮。
虽然嘻哈行业整体在进步,但是2020年,嘻哈的春天来了吗? 很多舞者表示,这很难说,尤其是在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圈子里。 许多舞者参加完演出后回到舞蹈工作室练习舞蹈、教授舞蹈、参加比赛。 他们似乎更关心职业尊严,而不是商业代言的数量。
所以,无论“出圈”与否,千万不要让结局遮蔽了故事的光芒。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站在综艺十字路口的舞者的收获和困难。 或许《街舞》等综艺给行业带来的最大红利并不是数据的改变,而是认知的重启。
专题策划:佟娜、田斯妮
专题采访及撰稿:刘伟、张赫
专题摄影:郭彦冰(冯正 摄)
制图:史春雷 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