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连续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第一

2025-01-15
来源:网络整理

东南大学:寻找非工科“成长”的密码

本报记者/霍思怡

发表于2022年6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第1046期

20世纪90年代,时任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赴美国访问一所州立工程大学。另一位总统迟到了两天。当他们见面时,他道歉,说他暂时参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会议。顾冠群听后非常惊讶,问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有什么关系。对方问,为什么不呢?

回国后,他立刻去找艺术系主任张道一,说,张老师,我今天请你跟我谈一个问题:科技和艺术是什么关系?张道一说,艺术是想象,技术是现实,但它们同源、相互关联。 1994年,东京大学设立艺术学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其“艺术理论”专业在教育部连续两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成为“四大工学院”中唯一入选的文科学科。 “双一流”。

2015年5月14日晚,以“烟花三月”为主题的慈善合唱音乐会在南京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东南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团演唱了十余首古今中外作品。摄影/本刊记者 杨波

很少人知道的是,在2017年和2022年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全国仅有两所学校“艺术理论”学科入选。一是中国文科的“天花板”北京大学;另一所是东京大学,一所从工学院“成长”出来的大学。如今,这所大学正努力摆脱工科标签,转型为“工科强、理科优、文科精品、医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始于十字路口的文科

1980年暑假,南京工学院(以下简称台大)的袁金龙参加了“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培训班。当时有九位老师,学生们一致认为其中一位“讲无锡话”最好。特殊的是,这位老师不是哲学出身,而是一位“搞工程技术”的伟大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院士。这个人就是钱钟汉。几个月后,他出任南京工学院院长。

1977年至1978年,南大连续举办两届马列主义教学班,是南大首批招收的文科学生。 1978级教学班的学生范和平还记得,开学典礼上,钱钟汉意味深长地说,一流的人才是学文科的,我们家钱钟书(钱钟汉的表弟)是最聪明的,因为他学的是文科。 。下面的学生都笑了。现任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范和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大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发展文科的工科院校之一。设立教师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振兴学校文科培养教师。这个想法是肖坤涛提出的。

著名哲学家萧坤涛是南京老工人。 1952年系系改组、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之初,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1977年,他回到南京工业大学,开始研究自然辩证法。 1978年,肖坤涛创建了马列主义自然辩证法教研组,后独立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在此基础上,1985年,他与钱钟汉共同创办了“哲学科学系”。自然辩证法是南洋理工大学第一个文科硕士学位课程,也是国内最早的文科学位课程。

肖坤涛.图片/受访者提供

“这个系名一直保留着,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范和平解释说,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肖坤涛试图将文科与理工科相结合,哲学与科学相交叉。他与钱钟汉共同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当时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哲学问题、科学伦理学、科学认识论。其中,伦理方向发展得最好。

哲学科学系王玉书教授从1979年开始讲授伦理学课程。当时,除了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全国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他后来回忆,是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孙叔平首先找到他和肖坤涛谈大学文科开设伦理课程的必要性。肖坤涛本人并不是学伦理学的,但听闻此事后,他立即抓住机会,与王玉树一起出发前往北京,拜访伦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周福成、罗国杰,请教学科建设的方向,并商议学科建设的方向。任命两人为兼职教授。

1984年,王玉书在全国率先开始招收科技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1993年,学校单独设立伦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0年成功“拿下”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第三个伦理学博士点。王玉树后来形容肖是“一位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的学术带头人”。此外,伦理学可谓一门应用学科,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思想道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道德也受到广泛关注。

长江路文化一条街_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_长江路艺术街区

从哲学与科学系开始,南洋理工大学的文科开始腾飞。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原主任、东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史巨涛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工学院一直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并开始探索“理工科”学科布局。文学与管理相结合。”但当时非工科的主要建设还是以科学为基础,因为科学是工科的基础。对于文科,1986年就任校长的魏宇认为,应该通过文科的发展来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1994年,即将退休的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界权威张道一应时任院长陈独新邀请来到东大。著名美学专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凌继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初东南大学要求张道一设立艺术系只是为了活跃文化艺术氛围在校园里。但张道一说,必须加上“学”字。他要建立的是一个“艺术研究系”。

东大专门召开校委会会议,请张道一解释为什么要设立艺术系。张道一解释说,长期以来,艺术界流传着“理论是灰色的”的说法,重实践轻理论、重技术轻研究的情况十分严重。迄今为止,国内艺术研究比较碎片化,缺乏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对艺术部分的研究,如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缺乏对艺术的宏观审视、整体研究、对其共性和规律的探讨。

后来事实证明,设立艺术系是“正确的一步”,凌继尧说。 2007年,东大大学成功“获得”全国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艺术被评为A+。

2001年艺术系师生合影。前排右二胡平、右三张道一、后排程明震、严廷松、孙长初等人左边。摄影/尹文

凌继尧随后总结了东大艺术系的成功经验。关键是坚持特色,一切都源于这个“学”。他指出,当时中国研究“整体艺术”的人很少。张道一极具战略眼光,在国内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估组成员和召集人,在业内拥有非常强大的话语权。 1992年,张道一提议在我国增设二级学科“艺术”并获得批准。 1997年,艺术学正式进入国家调整学科目录。换句话说,张道一是国内艺术学科的奠基人。

东南大学“艺学”的兴盛,与东南大学前身南京师范学校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当时的校长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书画家李瑞卿。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最早对“艺术”的探索也从这里开始。美学家宗白华1925年到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撰写了《美术学讲稿》,首次提出设立美术学。他还在东京国立大学和中央大学开设了艺术课程,一直持续到1947年。

以该学科为基础,东京大学成立艺术系后不久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当凌继尧后来带领团队申报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时,他非常有信心,在申请表上列出了十多个项目,“都是全国第一,全国唯一。” ” 1998年,东大艺术学院成功申请博士点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艺术系。

张道一.图片/受访者提供

建系之初,张道一在学科建设上的原则是“有选择地设立以视觉造型艺术(美术)为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对于专业设置,他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与艺术本身相关的几个分支,如艺术原理、艺术美学、民间艺术等;二是与艺术本身相关的几个分支。第二,艺术与相关学科联姻,从而产生边缘化、跨学科的分支学科。由于东南大学以工科为主,可以考虑加强艺术与力学、材料、建筑、土木工程系的横向结合,比如设立“工业设计专业”。这是张道一首先确定的艺术系四个方向之一。直至今日,艺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仍联合开设“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在他看来,如果系统地建立这些子学科,不仅会提高艺术本身,而且会极大地丰富人文学科的内容。

艺术系的设立属于“个人设计系”。之后最大的挑战就是招生权,因为教育部对办学体验非常严格。但艺术系成立后,第一年提供专科课程,第二年提供本科课程,第三年提供研究生招生资格。 “三年三级跳远是一个奇迹。”在石菊涛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张道一自身的世面地位,另一方面也与东大的重视有关。

张道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搞艺术的人”不同。刚到东大时,他“很别扭”,参加校务委员会时经常与领导发生争执。但争论结束后,他会以“非常温柔”的方式给领导“讲故事”。 “最后,大多数人都明白了我的意思。我当时和两位校长的关系都很好,一位是陈笃信,一位是他的继任者顾冠群。”张道一说道。

在强大的工程学科领域取得突破

与“引进”的文科相比,伦理学可以说是东京大学第一个“本土”文科,逐渐蓬勃发展。

肖坤涛曾说过,东南大学决不能成为“工匠学校”。学校领导也认同这一理念,并明确提出要发展文科。然而,对于文科如何发展,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切还在探索中。”

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_长江路文化一条街_长江路艺术街区

1985年,范和平师从王玉树获得伦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 1992年,他被任命为哲学与科学系主任。工科院校的文科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前期的重视。进一步发展后,常常面临的情况是“内忧外患”。在内部,学校必须与其他强大的工程学科和新的文科学科争夺资源。 “如果我只能申请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我应该申请谁?”对外,我们必须努力获得其他“老牌”文科学科及其历史悠久的专家学者的认可。在全国学术界的认可和影响力的提高。

范和平.图片/受访者提供

最难的是“获得”伦理学博士学位。东京大学虽然是国内最早开设伦理学专业课程的学校之一,但长期以来没有设立伦理学博士点。 1996年以来,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连续3次申请博士点,但前两次均未通过。当时,东京大学没有哲学本科专业,教师人数也只有十七、十八人,无法与五十多人的哲学团队竞争。第一次申请时,东大的竞争对手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的同类学科,团队带头人都是范和平的老师。

学院决定“变劣势为优势”,索性打造了一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团队。这就是东京大学伦理的特点。学院在对外引进博士的同时,对内进行改革升级。

当时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伦理学博士点。因此,引进的博士大多来自其他哲学方向,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等,来到东大后只能“跨界”。学院后来发现跨学科研究可以更好地确立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于是开始“有意识地组织”,积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到2000年第三轮申报博士点时,东大伦理学系已基本组建了全国最年轻的博士团队,教师平均年龄仅37岁。这一次,东大成功了。

继1998年成功申请艺术学博士点后,伦理学是东南大学第二个文科博士点。艺术与道德先后成为东大文科的两大突出特色。

目前,东大的学科建设思路是“强工、优理、精品文科、特色医学”。什么是“优质文科”?用东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刘道勇的话来说,总结就是:一是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小而精,不能盲目研究一般综合性大学;第二,必须对最重要的学科有推动作用,而不是只关注自己,会产生溢出效应和放大效应。 “它必须与工程学交叉。”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

2021年6月,毕业季,东南大学将2021届全体毕业生的名字投影在大楼外墙上。他们与学长们的名字一起,汇聚成星空,成为东南大学“夜空中最亮的星”。图片/受访者提供

这也是东大在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非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有效路径。 2000年“四校合并”后,东大学科的综合性进一步扩大。 1992年,魏宇校长创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由虚拟院校转为实体院校,范和平担任院长。 “这标志着东大文科正式制度化,文科地位彻底稳定。”范和平说。

范和平上任后向学校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以“为未来文科拓展留下战略空间”。他当时的判断是,东京大学的文科肯定会进一步发展,人文学院肯定会分裂成不同的学院。 2006年,东大迁入九龙湖新校区,人文学院获得龙湖湾最美的一块土地。后来,文学院和法学院从人文学院独立出来。不久,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离出来,东大目前的文科格局基本形成。

但与此同时,一些“排名从未上升”的文科科​​目在学校中仍处于相对边缘地位。凌继尧指出,工科院校开设文科项目,必须具有“全国影响力”、“取得自己的成功”。考虑到资源有限,学校对文科等不占据主导地位的非工科专业通常采取“扶强不扶弱”的策略。他还记得,2007年,东京大学被授予全国唯一的艺术类国家重点学科,提高了整个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学校领导很高兴。今后艺术学院在评价教授时将拥有一定的资源。

在石巨涛看来,这种困境目前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工程思维更加直接、目标导向,主要思考路径和结果;而文科思维各异,一些文科成果的评价很难找到硬性指标。所以当工程思维遇到文科时,两者之间的“碰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伟表示,东南大学当初发展文科等非工科专业时遇到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这源于东大“工科文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评价方式不同于文科、理科、医学。因此,如何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来支撑不同学科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无论困难有多大,综合学科建设是东大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强势的文、理、工、管、医等学科都需要相互滋养。这与40年前萧坤涛恢复文科之初的观点非常相似:东大不能成为工匠学校,大学必须有足够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