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信贷业务中的贷中管理:定义、流程与挑战

2025-01-16
来源:网络整理

一、前言

上一篇文章我们谈到了信贷业务。其中,我认为比较困难的是用户信息收集、验证和限额审批。用户信息作为后续风控的依据。除了获取各个业务系统中相应的基础数据外,其他部分只能由用户手动输入。除了开放各类业务系统进行额度审批外,由于平台方对接能力不是很强,在资金方的审批节点需要重复对接。

说完了贷前管理,本文我们来详细谈谈贷中管理。

2.什么是贷款?

在与企业、以及与融资方沟通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贷款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共识。贷款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这两类贷款的定义出发点是相同的。定义1中,借贷为节点,借贷前为借贷,借贷后为贷后,还款和催收均为贷后;而定义2中,提现就是节点。支付结算是节点,还款属于贷款,催收属于贷后。

那么,是否有相应的标准定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六章贷后管理中明确规定:

第三十五条 个人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资信和担保状况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测分析,确保贷款安全。资产。

该方法以“贷款支付”为节点,其次进行贷后管理。然后,在付款之前管理贷款。

虽然“贷款”的定义比较模糊,但某个节点是明确的,比如支付、借贷、结算。当大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时,可以用相应的节点来解释;或者只要达到内部沟通就可以了,毕竟定义一个词是为了方便沟通。

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_受托支付自主支付的金额_受托支付自主支付

然后,本文中的贷款管理将使用定义1进行解释和介绍。

以下是贷款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提款申请、合同签订、风控审批、人工审核、放款。不同的业务背景,流程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应的操作节点是类似的,其中风控审批,这在风控章节中单独说​​明。

3、平台运营模式

确定了贷款的定义后,我们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自营模式、联合贷款模式、辅助贷款模式。不同的运营模式在不同系统之间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

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上都会有所不同,需要做相应的兼容。

例如,在贷前阶段,如果是助贷模式,在额度审批节点,不需要平台进行风控审批,可以直接获取出资方的审批结果。

目前我们的平台有自营和助贷两种模式。自营产品是保理包装成一种产品。这个可能以后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4. 提交提现申请

下图几乎是一个标准的提款申请页面,包括贷款信息和收款账户信息。根据不同的资助方,可能会有所不同。

1、贷款信息

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_受托支付自主支付_受托支付自主支付的金额

贷款信息包括贷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年利率、还款方式等。

a) 还款计划试算

贷款金额、期数、还款方式、年利率是试算还款方式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试算。如果是自营,会要求自己的系统后台出预计还款计划;如果是贷款援助模式,会要求相应资助方进行试算。界面。

b) 付款方式

支付方式分为委托支付和自主支付。

在与金融方合作时,不同的金融方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如果资金方风险规避程度较高,对资金使用有较大控制权,就会采用委托支付的方式向交易对象支付贷款,以避免贷款挪用风险。

2、收款账户

该平台虽为自营模式,但采用委托支付方式,无绑定卡流程。资金直接存入借款人的平台结算账户,不经过借款人账户,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