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十四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及建设基础 专业建设是名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关键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将对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办学效率发挥重要作用。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安排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办职教〔2016〕82号)和《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系列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杭教办办城[2017]37号)》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协调专业发展,切实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浙江一流、杭州情怀”的标杆中等职业学校,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0年创办以来,专业建设稳步完善,荣誉不断。专业教研团队荣获学校师德创新先进集体、教育系统教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计算机专业及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迄今为止,已向社会提供了近1500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硬件维护工等技能人才。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250名学生就读。 2015学年与旅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启动3+2合作。主要专业发展方向有:计算机硬件维护、数字音视频后期制作、平面设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联想合作,数字音视频后期制作、平面设计方向与腾讯浙江网络、时间坐标等企业合作。近年来,本专业参加高考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左右,高考本科率逐年上升。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本专业教育质量,形成适应时代变化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发展规划。杭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也是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杭州致力于建设“滨江天堂硅谷”和“未来科技城”。以信息、新环保、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会需要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网站维护等一线岗位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专业主要针对淘宝店、电脑维修、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淘宝店装修、电脑软硬件维护、视频制作、广告设计等服务一线的人员,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基础,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级水平的基础技能、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二、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分析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坚持培养有德之士,主要培养适应杭州现代化需要的人才经济建设和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建设与管理、相关产品销售等工作,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小型和小型企业的工作。中型网络建设、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素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人和技能人才,为高等院校提供人才。 (2)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计算机销售及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室文秘等岗位。他们处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链的最底层。从事的是局域网维护与管理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岗位的职校毕业生相对较少。
事实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中职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随着数字设备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外部宣传和企业文化塑造,数字媒体制作人才需求激增。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信息资源的共享,各企业将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根据我们对计算机专业需求的初步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注重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按照以下原则,面向以下四个专业:技术内容和基本能力相结合。 :平面设计方向、数字音视频后期制作及电脑组装与维护方向。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我校师资力量和实践训练,计算机专业的主攻方向为平面设计和数字音视频后期制作。三、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在学校领导和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等。目前,本专业立足“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浙江一流、杭州情怀”的学校发展愿景,通过“名师培养、名誉声誉”的目标管理,努力实现品牌专业建设、名师培养、名誉声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效率。以教育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体等建设为核心,以内涵提升为重点,按照“做强、做优、做优”的品牌职业要求,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深化“一体两翼六组三融”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技能、知识、素养”融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着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工程运维服务专家和“懂技术、懂营销、会服务”的跨界人才,使专业建设成为杭州建设的领头羊,进一步发挥作用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专业品牌。
(二)建设目标 在“立德树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将重点抓好品牌专业建设、名师培养、名师建设。核心是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和综合品牌实训基地建设,以强调内涵、提升为核心。着力按照“做强、做优、做特”的品牌专业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机制创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选修课程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着力提高教育实效,凸显品牌专业特色。按照“提升专业管理水平、打造专业内涵领先一步、专业发展速度领先一步、专业硬件建设更进一步”的建设理念,通过三年建设,将实现“四个升级”。取得的成绩——职业素质提升、课程升级。体系、升级实训基地、升级我们拥有一流的师资团队,打造“中国特色、一流浙江、情怀杭州”的中等职业学校标杆专业品牌,使该专业成为业内公认的领先者在杭州市内外同级中等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力争成为杭州市、浙江省领先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领跑者。四、专业建设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人人成才的理念,努力造就学生有坚定信念、良好品德、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启发性、灵活性、探究性、创造性,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注重校园文化与产业企业文化融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完善与产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国际合作培养人才。要加快专业间教学融合,打破学校专业间壁垒,加快培养跨界人才。要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测体系,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评价方法。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招生与招聘、培训与需求、教学与生产、师资与硕士、监控与督导、教学运行与生产调度等一体化教育模式、毕业就业,形成校企育人模式。企业共同培养一流人才,推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流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对接。本专业采用“四阶段四阶梯、能力递进、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阶段四步骤,能力提升”——将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单一技能培训、核心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四个步骤,最终形成综合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分为四个阶段:高一年级教学实习,掌握个人技能;高二年级项目训练,掌握核心技能;高三第一学期在职实习,掌握综合技能;高中三年级下学期毕业实习,形成岗位技能。形成“专业实习→项目实训→在职实习→毕业实习”的逻辑顺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多证融合”——在综合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融合计算机维护工等多工种工种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多种工作,例如计算机维护人员。毕业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选择性课程改革中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选择能够实现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2015年,学校基于多年的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中职选修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工程运维系三个专业率先全面实施选课课程改革,学生参与率100%。他们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一身、两翼、六组、三融”的选修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目标定位和品牌专业特点,在专业基础共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形成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环境监测技术专业。集群内专业转学和学分互认的实施,为培养专业融合的跨境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全部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除新进教师2人外)。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28%),中级职称6人(占46%),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8人(占61%),具有技术职称6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估员资格证书(占比61%)。 50%);本科以上学历13人(占100%),研究生学历4人(占30%),30岁以下3人。人(占23%),31-40岁4人(占23%),41-50岁7人(占53.8%),外聘教师1人。
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分布、学术水平、技能水平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前景良好。本专业着力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五年周期的全员教师培训制度,对新进教师实行“教师教育+企业实践”见习培训制度。非师范毕业生等新教师初次实习、离岗后和定期教师实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习规定》的通知,会同企业根据教师专业水平制定企业实践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定期走访企业 制度实践,组织专业 教师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兼职或担任企业生产、管理岗位,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创新,等,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公司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本专业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标准等,所有专业教师达到每5年每年应要求在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不少于6个月。通过5年的培训,专业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成果,全面完成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任务。本专业在全国、市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实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的突破。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以学校“名校+名企+名师”的办学模式为基础,实行校企“共建”、“共管”机制、交流“互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不断深化与知名品牌企业联想、腾讯大哲的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断增加;着力打造与地铁“3+2+1”中高职院校一体化的企业订单培训模式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心。已成为专业教师对外服务实践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影响力显着提升。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推动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主要与杭州联想、时间坐标、腾讯浙江网等合作,通过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课堂。初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为每1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使在校200名学生全部拥有自己的导师,从而实现每个学生有老师、有导师的双培养体系。整个计划将分步骤进行。该计划将首先在16岁网络的部分学生中实施,待时机成熟后将逐步推广至所有在校学生。六、建设中等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教育机构、大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逐步适应国家交流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学生。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这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我国人才竞争力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将面临竞争性选拔和淘汰,必须与国际接轨。竞争的加速、竞争范围的扩大也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如果就业、创业、升学、留学四大发展通道能够畅通,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还要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视野,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完善和升级知识结构。我校是示范学校建设试点学校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接入点。教学底蕴深厚,氛围浓厚。根据学校总体育人方针和本专业合作办学的总体思路,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合作办学的实施力度。机制。教学诊断与改进 我校是浙江省第一家引进并通过2000版标准质量认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决改革教育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搭建职业教育方向的管理平台,使学校更加牢固地树立了制度性、内在性、全面性。 -人员质量保证程序,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全校师生实现了追求持续改进的目标。
特色项目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紧跟行业发展。以“厚基础、重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就业为本、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思想教育,狠抓学生发展。技能方面,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将技能竞赛项目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培训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要学生专业能力强,就业问题就迎刃而解,专业也一定会更加成功。越强。 5、专业建设年度目标 年度建设目标:2016年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构建选择性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指导方案;参加技能大赛,超越市赛、省赛、全国赛。 2017年,加强青年教师和技能竞赛后备力量培养,组建技能竞赛“金牌”教练团队;构建网络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 2018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力争省、市级信息化竞赛获奖;建立高素质高职考试教师队伍,提高高职考试成绩;完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高职衔接课程。 2019年,科研引领教学;力争在信息化教学竞赛省级赛中突围;完成基于核心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提高2020年计算机专业在全省市的知名度;开展教学诊断和评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
学校将依托教学指导组,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专业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定期对专业设置、年度专业建设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论证,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技术骨干、职业教育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各项专业建设任务。通过参观学习其他职业学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宏观调控,充分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增添专业特色。通过与省内外著名高校、著名专业、优势特色专业的资源联动,搭建专业建设互通平台。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施工质量,强化专业建设标准化管理,建立并落实专业建设管理目标和责任,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系列规章制度,专业建设管理重心下移。推进院系两级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各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诊断与改进等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