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移动支付网在2019中国第四届移动金融安全大会上发布了《2019中国刷脸支付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刷脸支付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系统分析报告这份关于刷脸支付行业现状的报告从市场、政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仍处于发展初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刷脸支付市场。
巨头重注的刷脸支付市场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均已正式进军刷脸支付市场。从市场执行情况来看,两大互联网巨头是刷脸支付的主要参与者,双方的政策也交织在一起。从补贴角度来看,支付宝会略高于微信支付。此外,支付宝还大力投资摄像头、面部算法、终端等产业链重要角色,通过股权投资、收购、设立新公司等方式强化市场矩阵。
刷脸支付模式比较重,涉及的行业角色较多。除监管和支付账户提供商外,大致可分为终端侧和收单侧。终端侧包括摄像头提供商、算法机构、TEE厂商、终端厂商、测试机构等。除了各种解决方案提供商之外,例如整机解决方案提供商、芯片提供商、模块提供商和安全制造商。
银联进入市场更加中立。其“刷脸支付”产品得到产业链上下游60余家机构支持。但目前仅在宁波、杭州、广州、嘉兴(乌镇)、长沙、武汉、合肥等地区开放。商业化应用仍需更大规模推广,但潜力巨大。
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的进入策略不同,产品特点也不同。每次产品更新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刷脸支付报告中,我们将重点分析三大巨头刷脸支付产品的历史和现状。
安全第一的监管政策
据了解,央行正在积极制定人脸识别标准。 2019年5月23日,全国首笔基于央行支付标准的线下刷脸支付交易在宁波完成。 10月20日,银联基于金融安全标准的“刷脸支付”正式发布。银联的产品形态被认为是央行人脸相关标准的预演,其“人脸识别+支付密码”的模式备受各方关注。 。
但目前刷脸支付的监管很多细节还不清楚,监管的大方向更偏向安全。目前主要监管思路包括:线上线下刷脸支付差异化监管; “人脸识别+支付密码”是一种安全、便捷的实现方式;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将人脸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并不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基于终端、相对复杂的支付技术,还涉及到众多监管机构。支付范围属于中央银行。公安部在公民信息安全方面话语权较强,而工信部则关注终端信息安全。刷脸支付报告将对当前监管政策和规范进行梳理,总结主要监管思路,为行业发展提供建议。
重返“硬”时代,期待刷脸支付趋势
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刷脸支付的兴起从获取软硬件的发展历史来看,是支付行业的逆向发展。此前,中国支付行业已从原来的“银行卡+POS”时代走向“手机+二维码”时代,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刷脸支付要求商户拥有刷脸支付终端,将从“软”时代回到“硬”时代。
于是,“银行卡+POS”时代,银行和支付机构熟悉的终端收款时代再次来临。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银行和支付机构对于刷脸支付的跟进持谨慎态度,主要是因为刷脸支付模式重量重、成本高,而“银行卡+POS”时代所需的商户服务和机器正在维护中。刷脸支付时代也需要。在关注“老”角色的同时,新角色不断涌入,包括商户服务商、OEM制造商等,在新旧冲击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外,在终端发展趋势方面,支付宝、微信支付产品正呈现出双屏、轻量化、分体化等特点。未来刷脸支付终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刷脸支付报告将从产品形态、行业竞争、监管趋势、用户习惯等维度分析刷脸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
欢迎下载刷脸支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