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企业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pdf(3页珍藏版)》请在人人图书馆网站搜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07)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单凤如(辽宁锦州渤海大学) 摘要:探索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课程的建设以及理念和模式的建设。打造“学习型团队”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模拟公司”为基本活动组织形式,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打造“四步教学法”。在改革实践中,创建了“模拟实践、实战”的实训模式,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构建了企业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体系。关键词:企业管理课程;改革;建造。在高职(专科)教学二十年来,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始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所授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基础)、首批辽宁省级精品课程(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念和模式 1、通过“积累+创新”,打造特色工商管理课程链。由于该团队大部分成员在原辽宁商学院任教,而现在我校高职院校也以商科专业为主,因此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系列工商管理课程,打造综合模拟(实用)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与沟通)市场开拓/企业产品营销实务与技术/商场销售实务与科技企业管理等企业管理课程链的培训)。
2、坚持并努力践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理念基于对课程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企业管理是一门重实践重理论、重艺术重科学、重心智重运动训练的特色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管理心理技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五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通信到双向通信;从教师组织教学到学生自我控制;从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发展心智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立体渗透”教学体系。建立本质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基于能力的实践训练体系、全方位渗透的综合素质发展体系,进行“立体渗透”(不是简单的加法),实现知识、能力的全面创造和质量。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措施 1、按照行业和岗位应用标准,整合课程结构,将与专业技能相对应、服务于同一技能的课程合并到同一课程中以及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原有的十几门课程将被整合。它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营销人员的实际营销过程或营销行业的业务领域为主线。它侧重于管理和沟通、市场开发、企业营销实践和技术、购物中心销售实践和技术、电子商务和营销财务效益。共对六门主干课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六门专业骨干课程的大课时、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的双重强化,重点培养未来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
并在毕业前提供全面的实践培训课程。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就业“做的事”相匹配。近日,科学出版社决定采纳我校这一改革思路,出版营销系列教材。 2.创建“学习型团队”教学组织形式,创建以“课程模拟公司”为基本活动组织形式的“四步教学法”,替换接收稿件日期:作者简介:单凤如(1947一),男,葫芦岛人,辽宁岛人,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和高等学校规划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辽宁职业学院学报.9,2007年第9卷2007年10月10日 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自愿组成了58人的模拟连队。在公司“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密切配合、相互配合。以团队合作和自我控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实施模拟公司轮换制度。各章节教学中,由模拟公司担任轮值主席,全面主持该章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和实践训练。教师逐渐从知识传授者、教学督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同时,我们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应地,采取“四步教学法”: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设计、规划课堂教学;第二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授,或提供教学项目进行指导;第三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掌控;第四步是沟通,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全员参与、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师生共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仅要设计“内容”,更要设计“方法”,特别是学生活动的形式和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一起组织。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案例、提供对策建议等,实现全员参与和师生互动。请学生助教或其他学生轮流主持一些专栏,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邀请学生上讲台讲课。生动活泼的“柱式”课堂。例如,在“教学目标”和“要点”栏目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语言清晰、哲理清晰的句子或段落,突出本节的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走进管理”栏目,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都有为学生提供与该单元相关的简要案例,让他们进入某种管理情境;在“教学与培训”栏目中,教师一般将教学控制在课时的三分之二以内,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供学生讨论或训练。 4、打通课堂“边界”,构建全方位渗透的综合教学体系。根据工商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课外直接延伸子系统;校园内外的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子系统,比如我们指导大学生成立模拟销售公司等;学校团体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子系统,如02级学生课后学习管理。先后策划了全校大学生网球邀请赛、文学研讨会等多项大型活动;学校生活和人际交往子系统;同时,我们注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性。 5、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传统“一锤定音”的书面考核模式,打造能力为本、全流程、全员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以能力为主;考核对象全面,评分结构为:平时60分+期末40分;考核科目包罗万象,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的考核全部由轮值主席连队全体成员打分,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全班打分;考核方式多样,主要有:项目考核、操作考核、作业考核、现场考核、集体评分、机考等形式。 3、高职企业管理系列课程实践训练创新。针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性和实践训练活动的人际互动性等训练难度,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创设了“模拟实践”训练。模式,构建“三位一体”实践培训体系。 1、创建了“模拟练习、实战化”的训练模式。我们长期致力于以模拟实践、学生参与为主线的培训方式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结合专科管理课程的特点,探索创造了“模拟实践教学法”,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经过两次省教委立项和改革实践,我们创建了多种模拟管理实践培训模式。
如一系列全模拟、角色扮演、情景喜剧、经营决策的动态模拟、各种实战项目训练等。并从模拟到实战,打造各种“实战”或“准实战”培训模式。学员们不仅策划和实施了大量的模拟管理活动,还直接为一些企业策划和组织经营活动,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学生参与广泛的实际营销商业活动。学院还开设了商业实体,供学生固定岗位工作。 2、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根据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和专业特点,构建了课程培训、课外培训、综合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课程培训。课程培训以课程为单位,根据课程体现的岗位业务活动过程中设置的实训环节或流程,进行具体的模拟模拟培训。这是实训体系的基本环节。课外培训。课外培训是利用课外一切时间和机会,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拓展训练和职业相关技能的实践培训。综合实践培训。完成全部专业课程进入社会前,创造条件真实情境介绍企业实际业务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或任务。时间安排在学生实习前或实习后就业前。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以校外共建单位为实践地点)。 3.加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我校建立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参与、体验、实战为基本形式,以岗位技能实质性培训为关键环节的省级重点营销实训基地。通过“两大学习团队”和“三类公司实体”,开展专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实战“三阶段”培训,采用基于绩效评价的三维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实用培训体系。
营销实训基地主要由课程模拟公司、星海有限公司、工商模拟实训室、企业综合管理体验中心、海嘉超市、大学生创业园等组成。满足企业实训需求连锁经营专业,经工商局批准成立“海佳”超市。从管理到运营全部由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显着提高实际业务技能辽宁高职学报第9卷22经验和管理技能;为满足商科专业的需求,“星海有限公司”创建后,完全按照真实公司进行运营和管理,并承接企业委托的大量业务,使学生经受住实际的训练和考验。 4、编写高质量的实践培训教材,总结和系统化实践培训的创新方法,编写相应的实践培训教材。围绕国家级精品管理课程基础建设,团队成员编写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管理基础实训教程》,成为我国第一本高职专业实训教材管理,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应用。广泛使用。同时,正在编写的综合营销培训教材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的改革得到了专家和上级的充分认可。市场营销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职改革试点专业。我们建设的营销实训室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并荣获省级称号。重点资金支持。 4、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资源整合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 本团队成员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教材4本,教育部高职院校规划教材2部。其他教科书15本。
全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即将出版2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1本,我校系列教材6本改革教材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企业管理教材体系。 2、建立了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整合体系,形成立体教材体系。理论教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案、电子课件、参考资料、主讲教师授课视频;实践教学:实训指导大纲、案例库、实训花絮(典型实训活动视频)、管理概论等。其中“管理概论”栏目案例还制作成动画;考核:考核计划、考核点、试题库,管理基础还建立了计算机自动组成试题库的能力。有的教科书后面附有光盘,配有学生自测题和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多媒体系统。 3、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软件,拥有教学软件中心,包括营销教学软件、物流管理教学软件、营销教学软件、ERP教学软件、电子沙箱软件、商务通讯POS系统等。 4、建立核心课程在线考试系统。市场营销专业和连锁超市管理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实行网上考试。 5、开设管理学基础在线课程。我校开发的《管理学基础网络课程》已发布在教育部精品课程网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供全国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的师生参考。抚顺职业学院主编:刘英(上接第20页)原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对口”和“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整合重组。
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特定课程知识的积累。当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特点,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围绕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 6.实施国际贸易人才“三步走”培养。根据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应科学化、系统化,分三步走。第一步,全面了解在校学生来源,根据不同素质进行分类,量身定制一个或多个详细培养计划。比如,是培养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人才,还是培养一线、最基础岗位的人才。第二步,在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进出口业务操作;掌握网络使用技能,具备网上交易能力;具有对货物进行初步识别和检验的能力;精通外贸单证制作;熟悉进出口货物报关,熟悉运输、报检、结算等流程,并能熟练操作;掌握会计操作流程,具备进行简单财务会计的能力。第三步,根据实际国际贸易岗位(群体)的职业特点,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相关证书,为就业打下基础,如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二级、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出口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
基于此,我们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和法规的人才。国际贸易、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强、适应外贸行业一线岗位(群体)、与同专业本科生、中专生明显区别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基础知识充足、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能直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文献:1杨群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国教育研究,2006,(10)。 2 李子治.国际经济一体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抚顺知学院主编:陈慧山凤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第10期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