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虎顺 中国科普与健康专家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事情。 在通信领域也是如此。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成为人们了解医学知识的重要场所。 一些医院和医生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科普号,传播医学知识,造福广大患者。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与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媒体平台完全不同。 他们有自己特殊的沟通规则。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有的医生一开始觉得做抖音、快手很容易。 不就是拍几十秒的视频吗? 有什么难的? 但几个月后,面对惨淡的播放量和寥寥无几的粉丝,我发现短视频并不是一件容易咀嚼的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些突破口,了解短视频屏幕平台的传播规律,这样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我的团队直接和间接运营了几十个抖音账号,拥有数百万粉丝账号和几十万、几十万的抖音账号。 我看着抖音、快手的每个账号从几十个粉丝,发展到几百甚至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从实际操作中,我有以下几点实用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内容拒绝教科书宣讲。
医生科普知识时,应该讲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医生应该在抖音上发布什么样的内容? 很多人不解的是:都在讲科普医学知识。 为什么别人讲的科普内容浏览量很多,而我讲的内容浏览量却很少?
同样的医学科学内容也不同。 具体来说,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用一定的编码系统充分表达的知识,其中最典型的是语言,还包括数学公式、各种图表、盲文、手语、信号量等符号形式。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无法表达的知识。 这包括医生在实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技能、技术、经验和知识。
医生必须讲述隐性知识,而不是教科书上的显性知识。
医生只有在介绍、讲述、拍摄、传播自己的隐性知识时,才会比纯粹的显性知识获得更多的观看和阅读,因为在隐性知识的表达中,人们也获得了纯粹的显性知识。 公司外部的个人经验分享是一项增值服务。
第二:话题要切入主题。
短视频需要时间很短,通常在1分钟以内。 想要普及某些知识,一定要重点展示一点,而不是某一方面。
医生作为高智商的人,具有很强的逻辑感和系统感。 当我和医生交流的时候,很多医生总是强调一定要讲解某种疾病的所有知识,而且要全面。 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需要表达的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方面。
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内容不能按照常规的继承和融合来展示。 比如,如果你的短视频内容在开头、中间、结尾有明显的三段论,其实是不合格的。 当人们认为开头无趣时,他们可能会关闭您的视频并转向其他地方。
抖音等平台从一开始就遵循高潮原则。 也就是说,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做科普时,一定要注意入口点集中,不能分散。 把一点解释得深入、透彻就足够了。 不要将要点分散成一个综合点。
第三:了解粉丝关心的问题。
作为硬核知识的分享者,医生制作了抖音等短视频自媒体。 毫无疑问,内容为王。 但我们不能忘记用户,我们的患者。 我们不是新闻节目,我们需要考虑患者的感受和他们关心的事情。 任何抖音、快手节目播出后,都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医生使用自媒体时,不仅发布内容,还了解患者的想法并与这些人进行交流。
有些医生只用抖音、快手等视频作为展示内容和医疗信息的平台,相当于过去医院官网的性质和形象展示。 这还不够。 他们仍然需要积累粉丝并与用户互动。 只有通过你独特的个性,与患者的交流,你的科普知识才能深入人心。
第四:获得平台支持。
经过几年的发展,抖音和快手都不再是狂野的西部。 赛马时代早已过去,短视频平台也逐渐形成圈层。 新手、新手想要快速突破越来越困难。 作为医生自媒体,必须进入抖音、快手的平台体系。 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添加v官方认证。 一些机构的新医生总觉得应该先创作内容,然后再考虑官方认证。 这是本末倒置。 没有官方认证,无论你的视频内容拍摄得多么好,也不会有顺利的支持和曝光。 目标受众不会认为您的节目高度可信。 此外,医生还需要多参与平台组织的活动,与同圈的一些自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五:掌握数据,立即调整。
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短视频的推荐和传播规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首先,从推荐机制的角度来看,当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看到你发布的视频时,你需要知道他们是如何识别你的内容的。 没有身份证明,无法推荐。 从识别上来说,包括三大类:
场景:比如旅游、购物。
类别:如书籍、母婴等。
人物:如名人、医生等。
了解了这些规则,我们在拍摄短视频之前,需要考虑场景、类别、人物是否为目标受众所接受。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热门短视频和播放量高的短视频的衡量指标:
包括完成率、重播率、分享数、点赞数、评论数等。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就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定制我们的视频内容。
比如:如何提高我们短视频的完成率?
我们需要控制节目的长度吗? 防止人们因为视频太长而中断观看?
如何提高我们的重播率?
我们能否在视频节目中加入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有趣元素,让人们看了一遍之后还想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