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使用过微信、微博、QQ的市民,除了年纪较大的人外,在荣成非常少见。 正因为如此,《即时通信工具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一经发布,就在公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新政策发布后,不少市民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实名认证、今后是否只能注册一个账户等。 为此,记者昨日联系多家国内即时通讯运营商进行采访。
绝大多数公民无需再次进行“实名”认证
《即时通讯工具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一经发布,就被一些媒体戏称为“微信十大规则”。 不过,记者昨日从业内获悉,这不仅仅针对微信,而是针对所有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包括微信、QQ、来往、易信、百度Hi、陌陌、飞信等。定义为社交媒体,不属于即时通讯工具产品范畴,不属于《条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大多数微信用户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规定》第六条,其中规定:“即时通讯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消息传递工具来传递他们的真实身份信息。” 因为这涉及到所有用户最关心的“实名制”问题,不少市民对是否需要再次提交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存在疑问。
“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用户,他们在申请时使用了真实姓名,但他们并不知道。” 昨天,微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名注册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手机注册、公众号注册、设备手机注册等。 绑定算实名注册。 例如,过去很多微信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微信软件后,用手机号码注册微信账号。 手机号码本身就与自己的身份信息相关联,被认为是“间接实名”。 也有一些用户用昵称或邮箱地址注册,但实际上日常使用是通过移动端进行的,即设备与手机绑定,这也是一种“间接实名”。 还有市民既没有注册手机号码,也没有设置手机绑定,但在使用微信支付时却绑定了银行卡。 银行卡还关联了身份信息,同样是“间接实名”。 另外,很多市民会发现,自己在微信上的很多联系人都是通过手机通讯录导入的,而且这些也是实名制的。 注册微信公众号时,需要上传身份证信息供审核,即“直接实名”。
所以,在后台,其实绝大多数公民已经进行了实名认证,不需要再次提交信息进行认证。 至于前台,也就是市民习惯的“网名”,今后市民在前台仍可以决定是使用真名还是昵称,对日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
有市民指出,有些人通过手机号码注册微信,但手机号码并非实名。 这算不算“真名”? 对此,运营商和即时通讯服务商均承认,如果不关联银行、卡等其他业务,确实处于“非实名”状态。 但此类用户今后在向运营商办理业务变更时(如换套餐、补发手机卡等),将被要求验证身份信息,实名制将逐步全面实现。
普通微信用户没有“一人一号”限制
此前,不少市民在使用QQ时,会根据工作、生活需要注册多个QQ账号。 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会根据不同的圈子注册多个“小账户”。 那么,即时通讯实名制之后,是否意味着每个人只能实名注册一个账号呢?
对此,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原来微信公众号的规定是一张身份证可以注册两个公众号,现在也没有改变。 如果只是普通用户注册,则无需注册身份证,因此不存在“一人一号”的限制。 因此,申请数量没有限制。
其他各家即时通讯服务商也表示,公众号的申请数量没有限制,一张身份证可以注册多个公众号。 但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也有不同的差异。 例如,宜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公众号相比,宜信普通账户是“一号对应一账户”,因为宜信是通过手机号码注册的。 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使用多个手机号码进行注册。 几个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