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期间,很多人都会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取乐,但以后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群都可以随便发红包!
微信:中小学群禁止发红包、炫耀孩子、点赞
1月29日,微信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
加强中小学APP、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发布的网络群组、公众账号管理。 3月1日前,各区将对中小学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群组(以下简称群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公众账号进行全面检查整改(以下简称公众账号)。
其中,对家校团体提出以下要求:
家校集群由班主任或年级组长管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功观,学习和交流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师生小组由任课老师或社团老师管理,他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小组由家长委员会管理,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合作。 学生团体由学生干部管理,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正能量。 工作组由工作负责人管理,不得发表与工作无关的内容。 临时成立的团体,任务完成后,会被创始人及时解散。
通知要求,群内不得发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不得批评或表扬学生,造成焦虑。 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班级竞赛等信息。 要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家庭背景,不炫耀孩子,不刷新屏幕打招呼点赞,不发红包。
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强学习APP进入校园的监管,切实服务教育教学,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增加学生学业负担。 规范中小学微信公众号管理,不鼓励学校和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推荐校外公众号。
网友:这事早就该做了
消息一出,不少人表示支持。 父母的坏习惯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孩子,早就该杜绝了!
@夏殇316:支持
@:早就该被禁了。 社会上阿谀奉承的文化被带进了家长群体。
//@绝地重生2:强烈支持,全中国都应该调查,现在的风气真的很不好! ! !
//@看相之心大师:发红包的话,好像是给老师带来了一点好处。
有人表示,家校群的存在本来就很奇怪,还不如直接用来给老师发通知:
@我爱乔29:不应该有家长群
@n瑥翾美面目:希望彻底禁止建立家长群。 真的,老师们在这些群里发布学生的情况是非常不舒服的!
难道@莫启英这个名字就再也找不到了吗? 您可以创建家长群,但只有老师可以发言,其他人被禁止。 仅供教师发送通知。
@微信要知:学校应禁止建立学生家长小组
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棠下人生:建议全国推广。 校园团体是时候整顿了!
@富生如梦-89:可推动全国严查教师微信群红包
不过,也有人指出,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何落实仍然是个大问题:
@牛牛:红包可以管理,但是其他的太多了吗?
@苏三素:这种事情往往是有政策和对策的,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徐小闹:我想知道怎么查,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微信红包也有“规矩”,你遇到过吗?
老师该不该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红包? 当然不是! 不少老师表示,对于微信群中“发红包、抢红包”的现象,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不仅仅是老师。 春节临近,多地明确了党员干部微信红包使用规则:
福建省微信城发布通知,“严禁公务员通过现代物流快递、电商等隐蔽手段收受电子礼品充值卡、微信红包”。
辽宁省微信城要求,“不得收受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具有工作贿赂性质的电子红包,无论数额大小。”
江西省奉新县要求“严禁以微信红包形式赌博、变相收受贿赂”。
此外,多地纪委也将收发微信红包等相关违纪行为纳入监管范围。
使用微信红包时要注意这些细节
微信红包一次最多可发放200元。 因为数额小,领导干部很容易失去警惕,但加起来少了,就很容易出事。 接受明显超出礼遇范围的电子红包的,也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1、不接受明显超出互惠范围的电子红包。
一般来说,抢红包要看当地正常的经济水平和个人的经济能力。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适用于接受明显超出礼尚往来的电子红包。
2、慎用面值小、数量大的红包。
微信红包一次最多可发放200元。 因为数额小,领导干部很容易失去警惕,但加起来少了,就很容易出事。
党员干部要警惕抢红包的数额和频率。 一旦红包数量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要小心了。
3、抢微信包要小心
如果有人向您发送一对一包裹,请小心! 党员干部要核实发红包的人与其是否存在职务关系。 如果是这样,最好避嫌,不要点击抢红包。
微信群里也有人会发“XX特价包”。 这个时候,你也应该注意并三思,关于包裹的金额、寄包裹的人等。
4、不要利用微信红包参与赌博
微信红包中的幸运红包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 然而,少数“细心的人”利用微信群虚拟赌场,通过让别人抢红包来牟利。 这涉嫌赌博,党员干部不应参与。
5.提醒家人关注微信红包
如今,很多隐性贿赂并不是直接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本人,而是针对他们的配偶、子女等亲属。
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需要提高警惕,提醒家人注意领取红包的金额、数量、发红包的人,如有异常,要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