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时报
30秒快速阅读
1. 没有人再争论微信和QQ之间的社会蔑视链了。 推出十年后,微信已经牢牢确立了第一社交媒体公司的地位。
2、大多数人都会忘记自己添加的第一个好友,但微信通讯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却让一代人记忆犹新。
3、你发朋友圈的频率是不是越来越少? 你觉得发朋友圈是一件很繁重的事情吗?
毫无疑问,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已经是“全民APP”。 然而,每隔一段时间,“逃离朋友圈”的说法就会再次重演。 微信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新的完美世界。 如果在微信社交上复制真实的社会关系,甚至可能存在隐性的权力纪律。 ,给平等的网格世界戴上枷锁。
与此同时,微信创造了一批新鲜生产力。
“微信充值*元。” 伴随着清脆的女声,“移动地摊”进入了数字支付时代,这是最常见的线下交易方式。 Clay 提出的认知盈余在微信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批内容创作者转向公众号,在专题活动中发出强烈声音。 贤福家的一些工作人员有了新的身份——采购员。 他们可以通过打开聊天对话框来完成交易。 他们在微信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商机。
如今,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在朋友圈发帖。 他们不仅在展示自己的个性,也在释放某些情绪。 微信也在不遗余力地与整个时代共情。 当流行的表情符号“笑、哭”不足以表达工人们的心情时,“分裂”就是最合适的语言符号。
微信确实是一个被市场接受的“好产品”。 同时,也设置了越来越高的壁垒。 对于“追随”腾讯的,比如拼多多,三年就上线了,而对于“非腾讯”的,比如抖音,则始终被拒之门外。
作家许知远说:“微信是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数字迁移。” 12亿微信用户重塑了数字社会。 在这个连接线上线下的半虚拟空间里,它可以只是一种社交工具,也可以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生活在微信中,或者其他地方。
10年过去了,你还记得吗?
——以下是微信10年真实用户调查的答案
关于注册
1.您还记得您是什么时候、什么机会在微信上注册的吗?
用户A:2010年,生完孩子后
用户B:2011年我去美国旅游,当时打电话很贵。
用户C:2014年的时候,因为我喜欢的男孩只玩微信,不然我可能要等半年才能玩。
2.您是如何选择微信名称的?
用户A:就像QQ名一样,QQ名是游戏英雄的名字。
用户B:最喜欢的歌曲名称
用户C:昵称
关于朋友圈
1.您第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
用户A:2012年6月,隔壁小区卖葱油饼的老人
用户B:2013年儿童节,80后装年轻的自拍
用户C:2013年转发的QQ空间内容
2.你朋友圈里点赞最多的帖子是什么? 它是什么?
用户A:70多张,小时候的照片
用户B:应该是转发自己的公众号,75个赞
用户C:晒出结婚证,近百点赞
3、这些年你发朋友圈的频率会不会越来越少?
用户A:是的,如果你的领导看到了,会被认为是你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如果别人看到了,也会向领导汇报。
用户B:差不多吧。我是因为喜欢才发的,但有时候发了之后又觉得不合适,就让自己看到了。
用户C:比以前少了,但是我还是每天发,因为我怕别人觉得我的人设是个追星族。
关于功能
1. 告诉我们你最难忘的微信故事
用户A:我通过微信认识了我的前女友。 我在微信上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分手。
用户B:野外露营时,大家都用微信当对讲机
用户C:开设了自己的购房视频账号
2.您最喜欢的微信功能是什么?
用户A:提现
用户B:发朋友圈,阅读精彩文章
用户C:与家里老人视频
用户D:腾讯公益,每月通过腾讯公益捐款
3.未来十年你最希望微信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
用户A:希望批量处理群组信息
用户B:希望电脑版微信可以查看朋友圈
用户C:可以标记微信商家信息,不查看好友的微信商家信息,继续查看其他信息。
用户D:希望用户可以在公众号留言中互相评论,在朋友圈发图片,增加语音朗读文章功能。
你的第一个微信好友是谁?
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个答案。 大多数人的第一批微信好友都来自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
微信的推出是一次熟人关系的成功迁移,很多新的社交关系也都是从“加微信”开始的。 微信的里程碑仍然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上线仅433天,微信用户数就突破1亿。
01人物设计与“黑历史”
图片来源:
2011年秋天,在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张小龙摇晃着白色的,发出清脆的枪声。 新功能“摇一摇”打破了熟人社交的闭环,微信彻底引爆市场。
2012年4月,改版后的微信上线了朋友圈,这是微信社交化的重要一步。
在朋友圈狂欢时代,用户无需任何修饰就能展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朋友圈里,你可以看到老朋友的新动态,喜欢有趣的图文,甚至可以一起体验黄金周期间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这是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
不过,微信的野心绝对不是成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 随着微信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交的界限也在不断被打破。 如今,微信已经容纳了多种复杂的社交关系,包括同事、家人、买家和卖家、陌生人。
人类学家邓巴认为,人类智能能够让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到150人左右。 使用微信10年的玲玲(化名)的通讯录已有3000多人,是稳定人数的20倍。 除了工作交流之外,她几乎和原来的“微信好友”断绝了联系。 “我们还是微信好友,但不再是‘不交流’,社交爆炸正在困扰着最早一批微信用户。
很多年前,张小龙在知乎上问过一个问题:“传播的本质是什么?” 后来他自己想通了这个问题,“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朋友圈也是如此。 这样。
但对于少数清醒的人来说,他们会多问一个问题,我想要塑造什么样的人格? 正如张小龙多年前发微博前会问自己,“你想表达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会默默删除一半的文字。
越来越多的人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添加了一个陌生人,融入了一个新环境后,翻看过去的朋友圈就成了一种习惯性操作。 顺着时间脉络,可以清晰地揭开当事人的社会轨迹,碎片化地还原他的性格、对社会新闻、信息的态度。 我目前正在追的热门电视剧。
灵灵第一次批量清理朋友圈是在参加第一份工作之前。 她花了半个小时删除了绿色校园的“黑历史”。
02 “真”字与沉默
图片来源:
从2012年到2024年,“黑老婆狂人”游云婷一直保持着去修改的朋友圈,每天至少发一条朋友圈,不建群,不使用开放时间权限,也不修图原始图片。 电影展示。
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美味的西北面馆,调侃老婆……在朋友圈里,这些自然表达的情感已经变得很少见了。 “我的性格比较健谈,喜欢表达自己,我就把你的朋友圈打造成你自己的风格。”
同龄人都羡慕游云婷的“放手”语言,大多数70后都很难将朋友圈与复杂的工作分开。 游云廷是一名独立律师,有自己的团队,因此受公司制度和复杂的办公关系的限制相对较少。
当发朋友圈不再是一种自由行为时,每个帖子都需要进行一次心理演练:谁需要被屏蔽? 会不会造成歧义? 难道是你转发了假新闻?
有一次凌晨下班后,灵灵在朋友圈发布了黑暗中城市建筑的照片。 几分钟后,妈妈的声音突然响起:“当微信人际关系完全复制真实的社交关系时,发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事情” 。
最痛苦的是,玲玲要把1000个人的通讯录分类。 她的感情还没有稳定,她不能让家人看到她秀恩爱。 她不能炫耀自己买的限量版包包,生怕被指责炫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伴随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分享的快乐。 玲玲朋友圈的频率从每天更新一次减少到每六个月更新一次。 她的最后时刻是 2024 年 4 月。
朋友圈的经历、喜好、八卦属性自然会引导围观者贴标签、传播标签; 朋友圈就像每个人的日常言论和穿着一样,成为验证标签的论据。 一旦过去的日常生活逐渐变成个人隐私,有些人就不得不成为没有标签的人。
如果让颜柯(化名)为《七霸说》辩护,他一定会选择隐藏成年人的悲欢离合。 “每个人的悲喜都不相同,不会因为一个职位而改变。” 从注册微信新用户那天起,颜柯就没有在朋友圈留下任何痕迹。
他只和不到10个朋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如果遇到需要分享的事情,他更喜欢通过微信一对一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 “我没有表露情绪的习惯。 只有关心自己的人才会特意去看朋友圈,这和单向发信息没什么区别。” 颜柯觉得给不熟悉的人发朋友圈是一种低效的社交方式。 当然,他也怀念微信10年的怀念时刻。
03 转移与妥协
图片来源:
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也是一种表演。 修图需要半小时,思考文案需要半小时,微信发出后一小时内计算朋友圈的KPI。 李萌(化名)每次完成一个,肯定都会经历这些步骤。
“都过去5分钟了,还没人点赞。” 李萌的微信账号可能会被朋友圈的海量信息淹没,尤其是当朋友圈逐渐成为交易场所,以及某个时候加入好友列表的微信商家和代购。 ,将以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占据朋友圈。
之后,这条被忽视的朋友圈就会被悄悄删除。 朋友圈的点赞数和评论数也是一种显性的人气。 李萌会滋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感觉自己是朋友圈里的边缘人。
当烟科公司推出新产品时,会鼓励所有员工成为公关,大多数同事都会象征性地转发链接。 颜克将是少数不愿意打破纪录的员工之一。 “朋友圈不代表什么,也不会成为公司绩效考核的依据。” 颜柯说道。
无论沉默还是多言,朋友圈都能大致勾勒出用户的社交态度。 尽管李萌曾经想展现自己精致的一面,但通过她的朋友圈,别人还是能看出她是一个顽皮的文艺青年。 颜柯极度不喜欢暴露的性格,也以另一种方式无声无息地流露出来。 。
或许是因为洞察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一向懂产品的张小龙开始逐渐缩小社交的界限。 微信的转账给用户提供了选择的权力。 朋友圈可以三天可见,可以给朋友圈设置权限,可以折叠朋友圈……与其他营销号无孔不入、广告铺天盖地的社交平台相比,微信的生态还算不错。 “简单的”,
刚刚结束的微信之夜,张小龙发布了一组数据。 三天可见朋友圈的人数达到2亿,占用户总数的六分之一。 点开一些朋友的头像,只剩下常年不更新的朋友圈封面。
即使是尤云婷这样的朋友圈重度用户,也并不完全接受自然生成的微信生态。 他每天还是会去看朋友圈的。 如果有一个微信好友严重刷屏,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拉黑那个好友。 锁起来。 “屏蔽那些经常刷屏的人,你的朋友圈世界就会变得更干净。”尤云婷说。
朋友圈必须生活在微信生态中。 朋友圈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往往都是拓展微信边界和升级用户体验之间的妥协。
作者/IT时报记者 徐小倩
编辑/被踢的女孩
排版/黄健
图/IT时报、微信、
来源/《IT时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