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和服务号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推送频率和展示入口,而是服务号提供了更多的接口能力,而订阅号只提供订阅推送能力。
以用户就餐场景为例。 如果餐厅有订阅账号,用户只能看到推送的文章。 订阅账号也有菜单栏,但不支持配置外部链接。 用户在菜单栏中看到的实际上是文章。
服务号开放更多接口,如获取用户信息、模板消息、微信支付等,用户可以直接在餐厅的服务号中完成在线排队、点餐、支付等操作。
以网上排队功能为例,我们经常会遇到餐厅座位满的情况。
我们要排队,只能坐在那里吃饭,不能走多远。 随着服务号的出现,商户获取用户的信息,通过推送模板消息告诉用户实时排队进度,方便用户货比三家。
如果没有服务账号,也可以实现“在线排队、实时提醒”功能,但商户的开发成本和用户成本都会增加。 实时提醒只能通过短信发送,并且需要用户输入手机号码。 还存在用户手机号码被泄露的风险。
对于一些业务逻辑相对简单的服务商来说,放弃开发独立App,转而运营微信服务号是更好的选择。
不仅研发成本较低,而且因为微信是最大的流量池。 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中享受服务,可以减少因下载安装应用程序而造成的用户流失。
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下载并安装一个几十MB甚至上百MB的应用程序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事情。 当我到你家吃饭时,我仍然需要下载并安装你的应用程序来点餐。 你疯了?
3. H5和原生页面
服务号的出现让用户无需下载安装APP即可享受服务,但服务号无法取代APP。 为什么?
首先我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服务?
用户对服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个页面。 我可以在这个页面上支付电话费,并在该页面上查看公交车信息。 页面是服务的载体。
那么问题是——这些页面是如何构建的?
这里我们先花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前端知识。 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页面分为原生页面和h5页面:
原生页面的开发成本更高。 构建原生页面,需要在和iOS上开发一组页面; 对于H5页面,您只需要开发一组页面; 用户必须下载安装APP才能访问原生页面,用户可以直接在浏览器H5中访问; 对本机页面的更改必须经过应用程序市场的审查。 通过审核后,用户仍需更新APP版本,才能看到修改后的原生页面。 H5页面的改动不需要审核,可以随时上线,更加敏捷。 苹果每年都会放假来暂停对该平台的审查。 如果您的APP元旦对原生页面做了一些改动,需要提前审核iOS版本; 原生页面直接与操作系统交互,而h5页面则与宿主服务器交互进行浏览,因此原生页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 原生页面的交互比H5更流畅。
总结:
服务号主体只能基于h5开发,很难为用户提供与原生App相同的体验。 因此,让服务账号承载连接用户和服务的功能,实际上是过度授权。 微信需要一个产品来连接用户和服务。
4、从服务号到小程序
2016年初,由于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微信宣布将开发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即提供新服务能力的公众号——应用号。
“我们没有为媒体开发公众号,我们的初衷不是传播内容。我们想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我们正在讨论一种新的形式,称为申请号。他通常不发布内容那么,低频的需求不需要安装应用程序。微信正在尝试让更多的应用程序以轻量、便捷的形式存在于微信中,这些应用程序就是应用程序帐户。 ——张小龙,2016微信公开课,谈应用账号
2017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正式上线小程序
一年后,微信应用号上线,但名称改为小程序。
小程序兼顾了原生和h5的优点。 从用户角度来说,体验比h5好,比下载app更方便。 开发成本低,开发一套页面可以兼容不同平台,为用户提供原生页面的体验。
其实在我看来,小程序更像是一种新的前端技术,而不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张小龙最初发布小程序时,就为小程序设定了四大特点:免安装、轻松访问、即时使用、无需卸载。 其实不需要安装,进一步查证是错误的。
小程序需要用户下载,但小程序的包太小。 与动辄几十MB甚至上百MB的APP相比,只有1-2MB大小的小程序是非常轻量级的。 2018年初,非常流行的小程序包大小只有4MB。 过程中就可以完成下载,用户基本察觉不到,所以不下载就打包是没有问题的。
2018年初流行的“跳一跳”
5.触手可及
在我看来,无障碍是微信小程序最重要的特点,因为它体现了张小龙对未来应用形态的理解。
如果我看到房间里有灯,我希望将其关闭或打开。 当我通过这样的智能眼镜看到光时,我希望光的上方会出现一盏灯。 虚拟开关,我什至可以用眼镜来控制这样的开关。 那个开关是什么?
它实际上是一个出现在真实物体上的应用程序。 当我看到这个灯时,它的开关应用程序自动出现。 同样,你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场景。
当您走到公园入口处时,公园入口处可能会出现公园门票申请表。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任何你眼睛能看到的物理物体时,该物体背后的信息和应用都会自动浮现出来。
您可以通过眼镜或其他方法控制此类应用程序来启动和运行它。 ——张小龙2017年微信公开课,谈未来的申请形式
在张小龙的设想中,小程序没有统一固定的入口。 小程序的入口应该是在特定的需求场景。 当用户有需求时,可以立即访问小程序; 当用户没有需要时,小程序就不应该有入口。
小程序刚上线时,主要访问来源是离线扫码。
微信小程序上线半年后,使用频率最高的小程序是摩拜单车、实时公交、滴滴出行等线下场景。 张小龙提到的电灯、公园的例子都是线下场景,体现的理念是小程序根据场景而生的理念。
但对于各个服务商来说,他们不太喜欢这样。
无论用户对自己有没有吸引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程序能够一直出现在用户面前。 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他们希望在微信流量高的所有场合曝光自己的小程序。
基本上,微信每次发布新功能,都会被理解为一个新的风口,大家都会蜂拥而至,思考如何获得新一波的流量红利。 因为微信是中国DAU最大、流量池第一的应用。
为了防止过度营销,微信小程序对入口做了很多限制。
首先,微信小程序不支持朋友圈,这意味着用户无法在朋友圈看到微信小程序。
一旦小程序可以在朋友圈使用,每个商家都会想办法把小程序变成营销工具,在朋友圈进行病毒式营销,吸引粉丝。 这显然与张小龙对小程序基于场景的定位背道而驰。
小程序初期,连长按识别二维码都无法进入小程序。 这是为了防止一些服务商通过生成贺年片等图片的方式来吸引粉丝、进行朋友圈营销。
后续将逐步开放小程序入口,用户可以从微信公众号(菜单、文章页)、其他小程序和APP入口访问小程序。
今年7月,微信小程序开始支持端朋友圈,但朋友圈只是单页小程序。
单页面模式有很多限制,能够实现的交互和界面能力有限。 最重要的是,该页面没有登录状态,直接断绝了商家的营销需求。 因为在这个页面上,你根本无法获取到用户信息。
微信严格禁止服务提供商使用小程序作为营销和引流工具。 微信小程序有操作规范,您可以阅读,其中详细介绍了使用小程序进行营销和引流的各种方式。
6.使用后离开
在张小龙的愿景中,小程序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工具,用户完成服务后应该直接离开。 对于许多商家来说,他们不希望用户完成后就离开。 因为用户离开后可能就再也不会回来,所以用户希望用户留在小程序中。
如何提高小程序的用户留存? 如果你有钱,就花钱。 每天都有钱收获,每天肯定有用户来。 但这个成本太高,不可持续。
【我的小程序】是小程序唯一固定入口。 【最近使用】只是小程序的使用记录,并非固定入口。
那么换个思路,诱导用户将小程序添加到任务栏的【我的小程序】中。 例如,如果您添加它,您将获得积分和优惠券。
这样用户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增加曝光率。 但微信并没有提供用户添加小程序事件的接口,这意味着你不知道用户是否添加了这个小程序。
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可行。 微信认为小程序只是工具,决心让你用完就走。
那么去哪里呢? 微信是第一流量池,各个服务商都会想尽办法将微信的流量引流到自家的应用、公众号甚至其他小程序上。
1.小程序间跳转:支持
为了防止小程序互相推流、吸引流量,微信此前对小程序互相跳转进行了严格限制。
首先,两个小程序必须维护在同一个公众号下。 他们需要在app.json中维护其他小程序,并且最多只能跳转到10个小程序。 但从今年5月开始,限制逐渐取消。
现在只要知道对方的小程序,就可以在自己的小程序(原生页面)中调用对方的小程序了。
2. 小程序和公众号
用户可以直接从公众号菜单和文章中打开小程序; 但小程序能够为公众号吸引流量的场景很少。 目前微信仅支持离线二维码扫描。
3. 小程序和APP
抱歉,微信对小程序直接调用应用功能做了限制。
对于一般小程序来说,小程序调用应用只有一种场景:用户A将应用中的页面分享给用户B,用户B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开该页面。 此时,用户B可以直接调用该应用程序。 。
其他场景下,小程序无法激活应用。
为什么这里特指“通用小程序”呢?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程序并不是上面的场景,也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App。 您可以检查这些公司的股权结构。 其中大部分为腾讯所有。
我想在这里澄清一些事情。 正如我刚才所说,投资公司即使在体制内也会受到同等对待,但确实每个人对自己投资的公司都有偏见。
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不是我们想倾斜他们,而是我们在保护这种平台方面做得不够好。 我相信我们团队未来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这样我们就能平等对待所有企业,包括我们投资的企业。 ——张小龙2024年微信公开课,谈微信mini的偏见投资公司计划
一般来说,微信小程序是为微信提供服务的工具。 微信不希望服务商利用小程序作为恶意营销和引流的工具。
换句话说,微信关心的并不是你的小程序在吸引流量方面是否“恶意”。 它关心的是你如何引流——自己私下引流,不行,但是付费连接微信广告引流,可以!
7、产品的面、里料
最后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我们喜欢做竞品分析,但大多数竞品分析总是集中在UI交互层面。
如果我们不思考它的业务逻辑,那么界面层面的分析只能是管中之豹,盲人只能摸象。
也许我们会在分析报告中使用用户体验、交互成本等一些严谨、科学的术语,但本质仍然是对你所看到的内容的简单表达。 这种分析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例如,如果你想对小程序的登录功能做竞品分析,你会发现很多小程序允许用户授权使用微信绑定的手机号码,而有些小程序则不允许。
如果仅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会选择授权使用绑定手机号码的流程。 因为这个过程,用户不需要手动输入手机号码,而且微信绑定手机号码时,会有短信验证,相当于增加了一道安全检查。
如果我们信任微信的安全验证,我们甚至可以使用微信授权的手机号码一键登录。
滴滴出行小程序直接获取用户绑定的手机号码,无需用户手动输入。
但我们发现很多小程序,比如爱奇艺小程序,仍然需要用户手动输入手机号码,这简直太低效了!
爱奇艺小程序依然选择允许用户手动输入手机号码
如果我是爱奇艺的产品经理,我也会采取这种做法。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没必要每个人都开设爱奇艺账号。 一个人开设一个爱奇艺账号,全家人都可以用它来观看是很常见的事情。 如果您使用微信授权手机号登录,那么可能只有该手机号绑定的微信才能登录。
类似的例子还有用户个人信息授权。 有的小程序允许用户对个人信息进行授权,有的则不允许。
如果您不知道通过个人信息授权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用户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我的业务场景中具体可以用来做什么,我们就无法回答我的小程序是否需要用户个人信息授权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你的小程序有一个分享裂变活动,邀请好友给你签名。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您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授权,因为朋友需要您的微信头像和昵称来进行信任背书。
如果说UI交互是产品的脸面,那么业务逻辑和产品模型就是产品的里子。 外表很容易一眼看出,但内心却很难把握。 毕竟我们都不是圈内人。 我们只知道他这么做了,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尝试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要纠结于你的结论是否是正确的答案。 因为除非你问对方的产品经理,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确切的答案。 思考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专栏作家#